首页 世界史

罗马帝国加里恩努斯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为何称其为倒霉的罗马贤君

作者:Marshall2023-11-30      来源:爱上历史

说起罗马帝国3世纪的皇帝加里恩努斯,他是个地地道道的罗马贵族,出生于公元218年。在他降生后的35年时间里,罗马帝国先后竟然死了15位皇帝,同时还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三次超大规模的蛮族入侵、和一场延续了十年以上的瘟疫。他的父亲瓦勒良,就是253年三皇内战中的胜利者。父亲登基后,加里恩也在同年被任命为“共治皇帝”,一起管理这个风雨飘摇中的巨大帝国。

在他督管北部边境的七年间,日耳曼人越不过莱茵河一步,阿拉曼人进攻米兰的计划也被粉碎。跟之前动不动就有二三十万蛮族入境抢劫的情形相比,他的成绩真不算差。

然而,在260年,勉强维持了七年的平衡,终于粉碎了。当年,波斯国王沙普尔大举西侵,很快占领了叙利亚首府安条克。为解决东方危机,70岁的瓦勒良亲率七万大军东征。刚开始打的还挺顺利,但在逼近敌国首都时,老头却不知中了沙普尔什么计谋,竟惨遭活捉,成了罗马历史上第一个被生擒的皇帝。

皇帝的被俘,使帝国微弱的稳定局面瞬间崩溃,并造成了一连串灾难性的连锁反应∶

1、蛮族全面入侵∶法兰克人越过莱茵河,入侵了高卢;阿拉曼人冲破日耳曼长城,进军阿奎利亚;哥特人则再度越过多瑙河,往东南跑到了黑海,走水路抢劫希腊地区。

2、波斯人乘胜追击,不仅全歼了7万罗马大军,还冲破了幼发拉底河防线,打到了叙利亚本土。仅奥登纳图斯率领帕尔米拉人进行了坚决的抵抗。

3、军官们对罗马的忠诚与敬畏,彻底化为乌有,他们寻找机会,随时准备瓜分地盘、自立山头。从260年7月到261年7月,帝国一下子冒出来7个僭主,加上加里恩本人,一共有8个皇帝。

4、战乱四起的同时,瘟疫再度降临,到处都是受灾群众,人口急剧缩减。恐慌与绝望在百姓中蔓延。

5、国库已经被长达四十多年的战争榨干,政府无力赈灾。大批群众沦为难民,不是涌向了城市,就是投奔了军团。

而独立面对这一切的,就是42岁的加里恩努斯。为了给这个要死的帝国续命,他不得不像头骡子一样四处奔波∶在修补边境防线、对抗蛮族、安抚受灾群众的同时,还得防备一个个图谋不轨的将军。然而,皇帝手上的统治资源实在是太少了。在消灭了几个僭主后,他能做的,也只有妥协与放弃。

第一个脱离帝国的是高卢。公元260年,阿拉曼人进犯边境,被当地守军击退。事后,两位主将波斯图慕斯和希尔瓦努斯,为如何分配战利品发生了争执。俩人越吵仇越大,进而刀兵相见。最后,波斯图慕斯获胜,将老同事及其手下杀了个干干净净。但好死不死,被杀者中,正好有一个是皇帝的长子。

人已经杀了,后悔也晚了,老波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宣布把高卢独立!他这一独立可不得了,如今的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地区,全部都被他割走了。

皇帝知道后当场急眼,他马上派了四个军团前去平叛。打了两仗后,结果是一胜一负。加里恩马上意识到,自己并没有一举拿下高卢的实力,一直跟老波这么耗下去,肯定是两败俱伤。不如默认高卢帝国的存在,让它成为抵挡蛮族的一道屏障。

事实证明,皇帝还是比较会算账的。高卢帝国存在的14年间,从该地区进入罗马的日耳曼蛮族大幅减少,虽不至于绝迹,却也大大降低了帝国的防守压力。

放弃高卢后,皇帝索性连日耳曼长城不要了。他把该地区让给了经常入侵的阿拉曼人,还出钱给他们修建城池、开垦农田。条件是,他们必须为罗马戍边,抵抗他们的日耳曼老乡。阿拉曼人欣然允诺,还多要了一笔“援助金”。

北方问题“解决”后,东方的变化同样不容忽视。瓦勒良被擒后,幼发拉底河防线全面崩溃,沙普尔乘胜追击、再度捅进了叙利亚。危难时刻,一名叫奥登纳图斯的将军横空出世,他在家乡帕尔米拉击退了波斯大军,还收复了沦陷的东方行省。风波过后,奥登实力大增,俨然一方军阀。

该如何面对这支割据力量?加里恩非常犹豫。放任其存在,势必对君权造成威胁;消灭它,又不具备足够的实力。一番艰难的权衡过后,皇帝决定继续妥协、并主动结盟。他放弃了对叙利亚、巴勒斯坦、黎巴嫩、约旦、以色列等地区的统治,并授予奥登“东方总司令”和“奥古斯都”的头衔。这一手,形同送出去了一个帕尔米拉王国。

奥登也是识相之人,他投桃报李,不仅挡住了波斯的西进,在哥特人入侵小亚细亚时,他还亲自带兵打跑了这伙蛮族。东西两位君主默契无双,好的跟亲哥俩一下。

高卢帝国和东方行省独立后,帝国的陆地面积和兵团数量,都减少了将近一半。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皇帝总算换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统治局面。如今,他总算有精力搞内政改革了。

1、加里恩登基之前,罗马的政务和军务之间是不设限的。任何一个在军团担任高级职务的将领,都必须有元老院议员的资格。反之,任何一个成为议员的政治家,都至少要有十年以上的服役经历。在和平年代,军队和元老院都在彼此间输送了大量人才,这套制度稳稳当当的跑了两百多年。

但是,在三世纪危机爆发后,连绵不断的战争使军队的地位与日俱增,突击提拔的军官也越来越多。反观元老院,除了“同意”一个又一个皇帝的任免、以及撰写演讲稿外,他们几乎毫无作用。

因此,在加里恩眼中,这个历史悠久的“最高议事机构”已经形同虚设。由君主直接下令,对军将进行提拔和任免,远比在元老院走流程要快的多。于是,皇帝正式下令,将元老院与军队彻底分离,取消了两者之间的责任关系,之后,罗马社会的组织形态,越来越像个军事帝国。

2、在与蛮族龟兔赛跑般的苦战中,加里恩意识到了步兵的短板。为此,他以蛮族军队为为样板,对军团中骑兵队进行了扩编,从120人涨到了760人。虽然不能像哥特人一样动不动就出动几万骑兵,但机动性确实有了很大的提升。之后,骑兵的数量与地位不断提高,逐步成为了主力。军队的指挥权,也由军团长过渡到了骑兵队长。

3、为解决日益严峻的财政危机,加里恩不得不像前辈们一样,大搞通货膨胀。在屋大维时代,第纳尔银币的含银量是100%。到200多年后的卡拉卡拉时代,含银量降到了50%。再到加里恩时代,取代第纳尔的安敦尼货币,含银量只剩区区5%了。由此可以想象,当年的物价能高到什么地步。

遗憾的是,虽然很上心、很努力,但加里恩还是失败了,原因也不复杂。

首先,罗马对高卢帝国和帕尔米拉王国的默认,固然产生了防范外敌入侵的效果,但也同样刺激了将军们佣兵自立的野心。

其次,好心不一定能换回好报∶被放进国内的阿拉曼人并没有瞬间被同化,他们依然忍不住南下抢劫;帕尔米拉王国也不是个善茬,267年,芝诺比娅女王掌权后,直接出兵吞掉了卡帕多西亚和埃及,掏了罗马的后腰。

最后,皇帝的军政分离、骑兵扩编等改革措施,确实有助于提高罗马在恶劣环境中的竞争力。问题是,这些改革的效果来不了那么快,短时间内根本看不出来。

在芸芸众生眼中,他们看到的,只有国土在沦丧、蛮族在抢劫,而且,日子过得还是很艰苦。这一切,都使加里恩的威望降到了最低点。

公元268年秋天,骑兵队长奥略卢斯起兵造反,并割据了米兰。在讨伐叛逆的战斗中,另一位骑兵队长克劳狄乌斯发动政变,杀死了刚满50岁的皇帝。

就能力与责任心而言,加里恩并不比贤君马可.奥勒逊色,论军事才能,甚至还略胜一筹。如果在太平盛世,他应该是个优秀的守成之君。但生在多灾多难的三世纪,加里恩竭尽全力,也只能种下摆脱危机的种子,却挽救不了自己的命运。最终,不光父亲和儿子,连他自己,都被卷进了时代的绞肉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