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函谷关宛如一座巍峨的丰碑,矗立在中原大地的战略要冲之上。它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地势,见证了无数王朝的兴衰更替和诸侯列国的金戈铁马。函谷关的攻守,不仅关乎着战争的胜负,更深刻地影响着历史的走向。那么,在漫长的岁月里,这座千年雄关究竟被攻破过几次呢?
函谷关: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地处洛阳至咸阳故道中间的崤山至潼关段。这里多在涧谷之中,深险如函,因而得名函谷。其关城东西长达7.5公里,谷道仅容一车通行,如此险要的地形,使其成为连接关中与中原地区的重要门户。
自春秋时期秦穆公从晋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并设置函谷关后,这里便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对于关中的秦国而言,函谷关是抵御东方六国进攻的天然屏障;而对于中原诸侯来说,攻破函谷关则是西进关中、争夺天下的关键一步。因此,在战国时期,函谷关频繁成为各国军队交锋的战场。
公元前318年:五国合纵攻秦的败绩
公元前318年,秦国的东向扩张和张仪的连横策略严重威胁到了东方各国。为了对抗秦国,魏、赵、韩、燕、楚五国在公孙衍的推动下,共推楚怀王为纵长,组织联军进攻秦国,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函谷关之战。
联军浩浩荡荡地开赴函谷关,然而,由于各国各有所图,步调不一,导致联军的战斗力大打折扣。楚、燕两国因暂时受秦威胁不大,态度消极,只有魏、赵、韩三国军队与秦军交战。秦军则凭借函谷关的险要地势,顽强抵抗。最终,联军在函谷关前败下阵来,不得不向东撤退。此次战役,联军不仅未能攻破函谷关,还在后续的修鱼之战中遭受重创,秦将嬴疾率军出函谷关反击,斩杀韩军8.2万人,俘虏韩将申差,关东诸国大为震恐。
公元前298 - 前296年:齐韩魏联军的辉煌胜利
公元前298年,秦昭襄王时期,齐相孟尝君利用秦国政局不稳之机,联合齐、韩、魏三国军队大规模进攻秦国,拉开了第二次函谷关之战的序幕。
这场战争持续了三年之久,联军凭借着坚定的决心和顽强的毅力,不断向函谷关发起进攻。匡章作为联军的主要指挥官,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他的带领下,联军封锁了秦国的函谷关,经过长期的艰苦战斗,终于在公元前296年攻破了秦国的函谷关。这是战国时期秦国函谷关唯一一次被攻破,秦国上下大为震恐。为了求和,秦国不得不归还此前所占领的魏国土地河外、封陵,以及占领的韩国土地河外、武遂,三国军队才撤军而去。
公元前241年:五国联军的再次折戟
公元前241年,赵、楚、魏、韩、燕五国共推楚考烈王为纵约长,庞煖为联军主帅,再次发动合纵攻秦之战,兵锋直指函谷关。
联军一路势如破竹,攻至函谷关下。然而,秦军早已严阵以待,凭借着函谷关的险要地势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对联军发起了猛烈的反击。联军在秦军的攻击下,逐渐陷入被动,最终败退。此次战役的失败,使得五国联军士气低落,他们转而进攻秦国的盟国齐国,夺取了饶安(今河北省盐山县西南),但这也无法掩盖他们在函谷关前的失利。
函谷关失守背后的历史启示
函谷关在战国时期仅有一次被攻破,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其地势的险要和易守难攻。然而,即便如此坚固的关隘,也并非不可攻破。齐韩魏联军能够攻破函谷关,除了联军的强大实力和匡章的卓越指挥外,还与秦国当时的政局不稳和军事部署有关。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函谷关的攻守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各国为了争夺天下,纷纷结盟或对抗,而函谷关则成为了这场斗争的重要焦点。它的得失,不仅影响着战争的胜负,更关系到各国的兴衰存亡。
函谷关作为一座千年雄关,在历史的长河中见证了无数的战争与和平。虽然它在战国时期仅有一次被攻破,但每一次的攻守都深刻地影响着历史的走向。通过对函谷关失守情况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也能从中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为今天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