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末的“刺马案”中,张汶祥刺杀两江总督马新贻后,并未选择逃跑,而是束手就擒,这一行为背后隐藏着诸多复杂的缘由。
内心愤恨的宣泄与“一人做事一人当”的决心
张汶祥对马新贻怀有极深的愤恨。他本是太平军残党,后成为海盗,马新贻在浙江任巡抚期间,大力打击南田海盗,张汶祥的很多同党被清军杀死。同时,张汶祥的妻子被人掠走,他向马新贻提起诉状却未得到解决,这进一步加深了他对马新贻的怨恨。此外,张汶祥私自开的“小押”(重利盘剥的典当行)生意被马新贻明令禁止,绝了他的生路。诸多不幸因素交织,使张汶祥动了杀心。刺杀成功后,他高喊“刺客是我张汶祥”“一人做事一人当”,这既是对自己行为的坦然承认,也是内心愤恨的宣泄。他或许认为,既然已经做出了刺杀这样的大事,逃跑也无法改变事实,不如坦然面对,以死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复仇心理下的“快意恩仇”
从张汶祥的刺杀动机来看,他有着强烈的复仇心理。他的妻子和钱财被吴炳燮霸占,向马新贻拦轿喊冤却未得到受理;他的很多海盗朋友被马巡抚捕杀;他私自开的“小押”生意也被马巡抚明令禁止。这些不幸因素使他对马新贻恨之入骨,动了杀心。在他看来,刺杀马新贻是为朋友报仇,为自己泄愤。刺杀成功后,他不跑,喊出“我是张汶祥”“一人做事一人当”,或许是他认为这是一种“义举”,是在为朋友和自己的不幸讨回公道,要以一种“光明磊落”的方式承担后果。
深知难逃法网与自认必死的心理
张汶祥深知刺杀两江总督是重罪,逃跑也难逃法网。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朝廷的追捕力量强大,他一个普通百姓很难逃脱。而且,他可能也做好了赴死的准备,认为刺杀马新贻是他一生中必须要做的事情,无论结果如何,他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种“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心态,表明他在刺杀前就已经有了不跑的打算,他要让世人知道是他张汶祥所为,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掩盖背后真相的“烟雾弹”
也有观点认为,张汶祥不跑可能是为了掩盖背后更深层次的真相。刺马案背后可能涉及到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利益纠葛。有说法称,慈禧太后怀疑曾国藩领导的湘军集团私吞了太平天国的财富,于是钦派马新贻暗中查访。就在将要调查清楚的时候,“刺马案”就发生了。张汶祥的刺杀行为或许是被某些势力利用,成为掩盖真相的“烟雾弹”。他选择不跑,可能是为了不暴露背后真正的主使者,或者是在某种压力下被迫做出这样的选择。
民间传说的影响与“义气”的束缚
在民间传说中,张汶祥被描绘成一个讲义气的人。有一种说法是,马新贻曾与张汶祥等人结拜为兄弟,后来马新贻奸占了拜把兄弟的妻室,又诱杀了拜把兄弟。张汶祥为了替兄弟报仇,才刺杀了马新贻。在这种背景下,张汶祥可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为了正义和兄弟情义,即便被抓也心甘情愿,体现了他的“义气”。
案件审理的疑点与背后势力的干预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疑点。比如马新贻在被刺时喊了一声“找着了”,似乎暗示他认识张汶祥;行刺发生时,马新贻前后左右有四名贴身护卫,张汶祥却能一击得手,颇似训练有素的职业杀手;行刺成功后,张汶祥喊“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让人怀疑背后有“养兵”之人。然而,张汶祥选择不跑,也可能是为了不牵连背后可能存在的人,以“一人做事一人当”的姿态承担后果。
历史记载与审判过程中的表现
从历史记载来看,张汶祥被捕后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初审时,审判者江宁将军魁玉、漕运总督张之万认为张汶祥的供词尚属可信,并以此拟定罪名结案。尽管清廷不认同魁玉、张之万的“拟定罪名”,特派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同时钦派刑部尚书郑敦谨携带刑部两名郎中赴江宁复审,但最终仍按初审罪名定案。张汶祥在整个审判过程中,始终未改变自己的供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可能从一开始就做好了“一人做事一人当”的准备,没有逃跑的打算。
张汶祥刺杀马新贻后不跑,是内心愤恨、个人决心、复杂背景和当时局势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行为不仅改变了他的个人命运,也成为清末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谜团,引发了后世的诸多猜测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