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698年—926年),这个曾雄踞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北部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海东盛国”,在存续229年后,最终被契丹(辽朝)所灭。其灭亡并非单一事件,而是内忧外患交织、政治腐败与气候剧变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内部分裂:王权争夺与民族矛盾的激化
渤海国晚期,统治集团陷入持续的内耗。自第10代王大仁秀(818—830年在位)后,王位继承频繁引发流血冲突。例如,第12代王大彝震死后,其弟大明忠与侄子大諲撰为争夺王位爆发内战,导致国力大幅削弱。
民族整合的失败进一步加剧了离心倾向。渤海国虽以靺鞨族为主体,但境内还有高句丽遗民、契丹降部及铁利、虞娄等部落。这些部族长期反抗渤海统治,例如897年,铁利部联合黑水靺鞨叛乱,迫使渤海国耗费巨资平叛。更致命的是,上层贵族过度唐化,与萨满信仰的平民形成文化割裂,削弱了社会凝聚力。
二、外敌环伺:契丹崛起与地缘政治的崩塌
渤海国的灭亡,与其东北邻国契丹的崛起直接相关。9世纪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辽朝,并制定了“南下中原、东征渤海”的战略。925年,耶律阿保机亲率大军东征,沿途攻破扶余府、忽汗城等重镇,最终包围渤海都城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宁安)。
地缘政治的孤立是渤海国的致命伤。唐朝灭亡后,渤海国失去中原王朝的军事支持,虽曾短暂依附后梁,但后梁自顾不暇,无法提供有效援助。而渤海国与新罗、日本的联盟也因利益分歧逐渐瓦解,最终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三、气候灾难:火山爆发与农业体系的崩溃
10世纪初,长白山火山大规模爆发,形成天池火山口。火山灰覆盖农田,导致粮食减产,饥荒蔓延。据考古发现,渤海国晚期遗址中频繁出现人骨营养不良的迹象,证明气候剧变已严重动摇其经济基础。
渤海国的农业体系本就脆弱。其核心农业区位于松花江流域,依赖水稻与粟作种植。然而,火山爆发引发的气候异常,叠加贵族对土地的兼并,导致大量农民破产。例如,渤海国晚期文献记载“田畴荒芜,民多流亡”,进一步削弱了国家动员能力。
四、军事失利:战略误判与城防体系的瓦解
渤海国的军事策略存在重大缺陷。其都城上京龙泉府虽模仿唐长安城建造,但城墙低矮、防御工事薄弱。926年,契丹军仅用半月便攻破外城,而渤海国守军因粮草短缺、士气低落,几乎未作有效抵抗。
更致命的是,渤海国将领的叛变加速了败局。契丹围城期间,渤海国将军申德率500人投降高丽,随后礼部卿大和钧、工部卿大福謩等高官也相继叛逃,带走大量人口与技术。这一系列背叛行为,彻底摧毁了渤海国的抵抗意志。
五、文化衰落:文明传承的中断与人口真空
渤海国灭亡后,契丹采取“强制迁徙”政策,将渤海遗民迁至辽阳等地,焚毁龙泉府,并屠杀或流放王族与工匠。渤海故地因人口真空迅速荒废,例如今吉林和龙地区,原本繁华的渤海城址在辽朝建立后沦为废墟。
文化传承的中断更为深远。渤海国的文字、典籍与艺术在战乱中大量损毁,其独特的“渤海文”系统(介于汉字与契丹文之间)彻底失传。尽管俄罗斯滨海地区出土的“渤海铜佛”证明其冶金技术曾达到高超水平,但这些遗产最终未能融入辽朝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