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希米亚(今捷克)的历史上,阿尔伯莱希特·华伦斯坦(Albrecht Wallenstein)无疑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作为三十年战争中的杰出军事将领,他被誉为“帝国之星”,然而,这位曾经的英雄最终却走上了背叛之路。
一、华伦斯坦的崛起与“帝国之星”的荣耀
华伦斯坦出生在波希米亚的一个破落贵族家庭中,12岁时便失去了双亲。凭借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才能,他逐渐在军队中崭露头角。在三十年战争中,他率领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军队与反哈布斯堡联盟作战,取得了赫赫战功。
1625年,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在英、法、荷三国的支持下,与新教联盟共同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发动进攻。受命为大元帅的华伦斯坦,带领他招募的军队北上,与巴伐利亚名将蒂利的军队配合,使丹麦军队节节败退。1627年,两军直捣日德兰半岛的奥尔堡,击退丹麦军队,收复了神圣罗马帝国在德意志的疆域。华伦斯坦的军事才能和赫赫战功,使他赢得了“帝国之星”的美誉。
二、华伦斯坦的政治野心与背叛的萌芽
尽管华伦斯坦在战场上屡建奇功,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政治野心。他主张驱逐包括罗马教廷在内的外国势力,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统一德意志。然而,这一理想却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的意愿产生了冲突。
斐迪南二世虽然依赖华伦斯坦的军事才能,但对他日益增长的权力和威望感到不安。1630年,皇帝迫于众诸侯的压力,解除了华伦斯坦的兵权。这一决定激怒了华伦斯坦,他感到自己被皇帝过河拆桥,因此心生不满。
三、背叛的抉择与华伦斯坦的悲剧结局
在解除兵权后,华伦斯坦并未放弃自己的政治野心。他暗中与瑞典、法国等敌对国家进行谈判,试图寻求新的政治机遇。当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亲自统率数万军队帮助新教联盟军时,华伦斯坦看到了重新掌权的机会。
1632年夏,华伦斯坦在纽伦堡战役中以劣势兵力击败古斯塔夫二世。同年秋,他又在吕岑会战中击毙古斯塔夫二世。然而,就在他准备与瑞典进行和谈时,皇帝斐迪南二世却指责他通敌卖国。
面对皇帝的指责和诸侯的猜忌,华伦斯坦感到自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他意识到,只有保持新教同盟的军队存在,自己才不会被皇帝解除兵权。因此,他选择了养寇自重的策略,私自与敌对国家进行谈判,并放走了俘虏。
然而,这一策略并未挽救华伦斯坦的命运。1634年1月,皇帝决定解除他的一切职务,并收买他的军官去执行密令暗杀他。2月25日,决定去投靠萨克森的华伦斯坦在海布被他的军官谋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