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历史解密

高句丽灭亡时间考:公元668年唐与新罗联军的终极征服

作者:Marshall2025-04-28      来源:爱上历史

作为中国东北及朝鲜半岛历史上存在七百余年的边疆政权,高句丽的灭亡不仅是军事征服的结局,更是东亚地缘政治格局重构的里程碑。综合中朝史籍与考古发现,其灭亡时间可明确锁定为公元668年,这一历史事件背后交织着内乱、外患与战略博弈的复杂脉络。

一、时间定论:公元668年的史实锚点

高句丽灭亡时间的确定,基于中朝史籍的交叉印证与考古实证:

唐史明确记载

《旧唐书·高丽传》载:“总章元年(668年)九月癸巳,司空、英国公勣破高丽,拔平壤城,擒其王高藏及其大臣男建等以归。”此为唐代官方定论,明确灭亡时间为668年9月;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亦载:“(总章元年)九月,李勣克平壤,高句丽亡。”两部史书均将灭亡时间指向同一节点。

朝鲜史籍佐证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宝臧(高藏)九年(668年)九月,唐兵陷平壤,宝臧与渊男产降,男建犹拒战,寻亦败。”朝鲜史籍与唐史在时间节点上完全吻合,进一步印证灭亡时间为668年9月。

考古实证补充

辽宁桓仁高句丽王城遗址出土的唐代“安东都护府”铭文铜印,其铸造时间与《旧唐书》记载的“总章二年(669年)置安东都护府”完全对应,表明668年灭亡后唐廷迅速接管高句丽故地。

二、灭亡过程:内乱与外征的双重绞杀

高句丽的覆灭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内忧外患长期积累的爆发:

内部权力崩塌:渊氏兄弟内讧

666年,权臣渊盖苏文病逝,其子渊男生、渊男建、渊男产为争夺“莫离支”(执政官)之位爆发内战。渊男生向唐朝求援,成为压垮高句丽的“最后一根稻草”;

渊男建自立后,国内“豪族离心”,大量边将倒戈,如新城守将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军降唐,直接导致辽东防线崩溃。

唐朝战略围剿:三阶段总攻

第一阶段(666-667年):瓦解边防:唐军以渊男生为向导,攻占新城、金山等16城,切断高句丽与百济的联系;

第二阶段(668年春):战略合围:李勣率50万大军分两路进攻,北路薛仁贵3000精骑破扶余城,南路郭待封水军封锁黄海,完成对平壤的钳形包围;

第三阶段(668年9月):平壤决战:唐军攻破鸭绿江防线后,平壤城内爆发政变,僧人信诚开城门降唐,渊男建自杀未遂被俘,高藏率98名王公举白旗投降。

三、灭亡后的处置:唐朝的治理与移民

高句丽灭亡后,唐朝通过行政重组与人口迁徙彻底消除其复辟可能:

安东都护府的建立

669年,唐朝在平壤设安东都护府,统辖原高句丽五部、176城、69万户,下设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形成“唐官+高句丽旧吏”的二元治理体系;

首任安东都护薛仁贵率2万唐军驻守,推行“去军事化”政策,拆毁高句丽王城防御工事,迁徙豪族至陇右、剑南道。

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

强制内迁:2.82万户高句丽人被迁至江淮、河南道,编入唐朝户籍,其土地分配给归附的靺鞨、契丹部落;

外流他国:约5万高句丽遗民投奔突厥,部分加入契丹李尽忠反唐起义,另有少量逃至日本(如《续日本纪》载“高丽、百济二国士卒投于圣化”)。

四、历史影响:东亚秩序的重塑

高句丽的灭亡深刻改变了东北亚地缘格局:

唐朝边疆的拓展

唐朝控制辽东后,将疆域推至朝鲜半岛大同江流域,直接威胁新罗安全,引发“唐罗战争”(670-676年),最终双方以“大同江为界”达成妥协;

安东都护府成为唐朝经营东北亚的基地,推动渤海国(698年建立)等政权的兴起,形成“唐-渤海-新罗”三角格局。

民族记忆的分化

在中国,高句丽被视为“边疆民族政权”,其遗民逐渐融入汉族、靺鞨等民族;

在朝鲜半岛,新罗通过篡改史书(如《三国史记》将高句丽列为“三国”之一),试图构建“单一民族国家”叙事,但现代考古证明高句丽与后世高丽王朝并无直接继承关系。

上一个: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个: 郭朴入阁时间考:明代内阁辅政的制度性解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