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龚遂传》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循吏传》中的经典篇章,以纪传体形式生动刻画了西汉宣帝时期名臣龚遂的生平事迹。作为循吏群体的代表,龚遂以刚毅忠直、宽缓为政的形象跃然纸上,其治世理念与人生选择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镜鉴。
一、忠谏昌邑:以经义匡正君主的典范
龚遂早年以明经入仕,官至昌邑王刘贺的郎中令。面对刘贺“动作多不正”的荒唐行径,他展现出刚毅不屈的品格:
直谏如流:当刘贺与驺奴、宰人整日宴饮赏赐无度时,龚遂“涕泣膝行”入谏,以“臣痛社稷危也”的悲怆之情打动君主,甚至引经据典,将刘贺与胶西王刘卬的暴虐亡国作对比,直言“今大王亲近群小,渐渍邪恶所习”。
教化革新:为扭转刘贺的昏庸,龚遂提出“选郎通经术有行义者与王起居”的改革方案,试图通过《诗》《书》礼容的熏陶重塑君主品性。尽管刘贺仅数日便驱逐其选派的侍从,但龚遂的教化理念已显露无遗。
生死抉择:刘贺即位二十七日后因淫乱被废,昌邑群臣因“陷王于恶不道”遭诛者二百余人,唯龚遂与中尉王阳因“数谏争”得减死罪,被处以髡刑服劳役。这一生死考验印证了班固“刚毅有大节”的评价。
二、平定渤海:以宽缓化解民乱的智慧
宣帝时期,渤海郡因饥荒引发“盗贼并起”的乱局,龚遂临危受命出任太守,其治理策略堪称古代社会治理的经典案例:
治乱如治绳:面对宣帝“何以息其盗贼”的质问,龚遂以“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的比喻,提出“缓之然后可治”的核心理念,并请求“便宜从事”的特权,展现其务实灵活的施政风格。
攻心为上:到任后,龚遂立即撤销追捕盗贼的官吏,颁布“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的政令,同时“单车独行至府”以示信任。此举迅速瓦解盗贼集团,史载“盗贼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
经济改革:针对齐地“奢侈,好末技,不田作”的陋习,龚遂推行“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鸡”的强制农耕政策,并“开仓廪假贫民”,通过经济手段重塑社会秩序。数年后,渤海郡“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实现从乱到治的蜕变。
三、晚节不渝:以谦让彰显士人风骨
龚遂的仕途终结于水衡都尉之职,但其晚年仍以谦逊品格赢得宣帝敬重:
功成不居:当宣帝问及治理渤海之功时,龚遂遵从议曹王生的建议,将政绩归功于“圣主之德”,这种“有让”之德使宣帝笑赞“君安得长者之言而称之”。
知人善任:龚遂力荐王生为水衡丞,既是对幕僚才能的认可,也体现其不拘一格的用人智慧。班固借此暗示,循吏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支持。
寿终正寝:龚遂最终“以官寿卒”,其一生从直言敢谏的谏臣到宽缓为政的能吏,再到晚节谦逊的长者,完整呈现了儒家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
四、历史评价:循吏精神的双重启示
班固在《循吏传》序言中指出:“吏治清浊,全在君主之倡导。”龚遂的生平恰是这一论断的生动注脚:
君主与臣子的互动:刘贺的昏庸导致昌邑群臣覆灭,而宣帝的励精图治则成就了龚遂等循吏的治绩。这种对比凸显了君主德行对政治生态的决定性影响。
循吏的治世哲学:龚遂“治乱如治绳”的理念,与《史记·循吏列传》中石奢、公仪休等人的“奉法循理”一脉相承,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清官”的理想模型。
对后世的警示:班固批评“后世俗吏多为虚名”的弊政,恰与龚遂“务实为本”的作风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批判精神,对当代官员的政绩观仍有借鉴意义。
《汉书·龚遂传》通过详实的史料与生动的叙事,不仅塑造了一位立体化的历史人物,更揭示了古代中国政治治理的深层逻辑。龚遂的忠直、宽缓与谦逊,既是个人品格的写照,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士人精神的集中体现。其故事穿越时空,至今仍能引发人们对为政之道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