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晋朝

陶渊明:本性及其出仕矛盾情节,他是一位合格的隐士吗?

作者:时间轴2020-06-28      来源:历史资料网

陶渊明,字元亮,生于公元352年,卒于公元427年,浔阳柴桑人,是东晋末有名的诗人、辞赋家。年少时就树立远大抱负,明志不与世俗合流、乐道,录于《五柳先生传》。陶渊明自小研习儒学经典著作,并且受过儒学教育,在《杂诗》有言道:“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在他生活的年代,由于老庄道家思想盛行,因此,在儒家影响下,也参杂了一些道家观念,这其中在《归园田居》诗中最求自然崇尚自由有体现。二十周岁时,开始了他的宦官生涯,以后加入恒玄幕、出任参军与彭泽令。但是由于陶渊明本性使然,最后还是选择了隐逸生活,与自然为友。

陶渊明性爱丘山,性情中透露真善美

自小受自然山水影响

陶渊明生于浔阳之地,这里山水相间,有“鱼米之乡”美誉,受自然风光熏陶,陶渊明做过一首诗《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在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中,诗中所叙仅是其生活中所见一草一木,表达着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及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并且这些朴素的物景在他运笔下都情趣盎然,体现了陶渊明性情的真善美。

追求“仁义”之美

儒家思想集中于“仁爱”二字,认为凡是凡夫俗子都有爱他之心,陶渊明从小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仁爱”之极善的感染,在他的日常交际中,认为只要他人保持素心,不对名利渴求,就可以结为邻居,结为好友。例如在他所作《咏贫士》:“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反映。

尊重个体人格,追求思想自由

陶渊明生活的那个年代玄学盛行,受思潮影响,其人格中颇觉玄风之美。自然的朴素之美在老庄的道家哲学学说里有美学显露,认为世间万物以其有规律性一面传达着真善美,人应该顺从其自然规律,抱朴含真。陶渊明继承与发展了这种真善美,使得自然成为了陶渊明生活与创作的指导原则。

陶渊明真的是与世无争吗?

陶渊明官场失意,却在自然生活中发绝了生活的真谛,从而真心爱上了这种与世无争的世外生活,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也正是其真实心态的反应,他真的绝交了官场了吗?真的对宦官生活心无所念吗?他曾在诗中说道:“田园将芜胡不归”作者独面对官场黑暗,他唱了一首绝响曲,在表达着他的绝望与无奈。

虽然被陶渊明是一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者,但是无可否认他仍然被束缚在帝王的版图里,受帝王的管理,受帝王的监督而无法做到心性自由,虽然与世隔绝他做到了,他也是一位极为孤独的隐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即使陶渊明藏得更深,“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应征徭”,陶渊明在会柴桑隐居后不久,就受到了皇帝的征召。因此,陶渊明想隐逸、绝交,是难以做到的,只不过是尽量做到、适量选择而已。

结语

陶渊明隐逸生活是在当时社会黑暗的环境下作出被迫选择的,即使志向远大,才华横溢,但是他不占据“天时”、“人和”,因此,所有才华在当时无法得到施展机会。但是他还是隐逸了,保住了其性情“真善美”成分,正是他无法真正的隐逸说明了其志存高远,而完全可以成为一位超然隐逸者。

上一个: 魏晋南北朝真像世人想的那样美好吗 在我看来更是一道疤

下一个: 连历史都不愿意承认垃圾王朝,十五个皇帝只有半个是明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