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甫(758—814年),字弘宪,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代中期著名政治家、地理学家。他出身名门,自幼勤学善文,以门荫入仕,历经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官职多次变动,最终成为辅佐唐宪宗开创“元和中兴”的核心人物。其仕途轨迹不仅折射出唐代中后期政治格局的演变,更体现了一位能臣在动荡时局中平衡权谋与理想的智慧。
一、初入仕途:从地方到中央的积累期(758—792年)
李吉甫的仕途始于门荫,初授左司御率府仓曹参军,负责太子李诵的宿卫事务。这一职位虽低,却为他积累了宫廷人脉与政治经验。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爆发,德宗仓皇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李吉甫扈从左右,参与军机要务,绘制军事地图,为光复长安立下战功,由此获得德宗赏识。
贞元初年(785年),27岁的李吉甫擢升太常博士,掌管礼乐仪制,开始接触中央核心事务。他学识渊博,尤精国朝典故,历任屯田员外郎、驾部员外郎,深受宰相李泌、窦参器重。然而,贞元八年(792年),因宰相陆贽与权臣裴延龄的党争,李吉甫被诬陷“私驾公车”,外放为明州(今浙江宁波)长史。此次贬谪虽为政治牺牲品,却让他深入地方,积累了治理经验。
二、外放与复起:地方历练中的政治觉醒(792—805年)
在明州任上,李吉甫并未消沉,而是以实干回应困境。他整顿吏治、发展农桑,为后续治理地方奠定基础。贞元十二年(796年),陆贽被罢相贬谪忠州(今重庆忠县),裴延龄欲借李吉甫之手加害陆贽,却反被李吉甫的宽厚与才能折服。李吉甫不记前仇,以礼相待,二人共治忠州,兴修水利、减免赋税,政声卓著。这段经历不仅展现了李吉甫的胸襟,更让他深刻认识到地方治理与中央集权的关系。
此后,李吉甫历任柳州(今广西柳州)、饶州(今江西鄱阳)刺史,进一步积累了地方行政经验。他推行“崇儒兴学”政策,移风易俗,同时减免苛税,深受百姓爱戴。这些实践为他日后回归中枢、推行改革提供了宝贵的治理智慧。
三、回归中枢:从翰林学士到首席宰相(805—808年)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顺宗即位,李吉甫被召回长安,任考功郎中、知制诰,掌管诏令起草。他迅速适应中枢节奏,提出“裁汰冗官、整顿吏治”的建议,得到新君赏识。随后,他升任翰林学士、中书舍人,获赐紫袍,正式进入权力核心。
元和元年(806年),西川节度副使刘辟叛乱,朝臣多主张姑息,李吉甫却力主出兵。他建议征调江淮精兵沿江西上,分散叛军兵力,并推荐高崇文为帅。唐宪宗采纳其策,八战八捷平定西川。此役不仅巩固了中央权威,更让李吉甫成为宪宗最信任的谋臣。
元和二年(807年),李吉甫接替杜黄裳,拜相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他针对藩镇割据的积弊,推行三项改革:一是调换36个藩镇节帅,打破“终身任职”惯例;二是加强州郡权力,禁止刺史谒见节度使;三是裁汰冗官,减低百官俸禄,节省财政开支。这些措施有效削弱了藩镇势力,为“元和中兴”奠定基础。
四、出镇淮南:韬光养晦与战略布局(808—811年)
元和三年(808年),李吉甫因窦群弹劾“交通术士”被贬为淮南节度使。此次贬谪虽为政治打压,却成为他韬光养晦、布局战略的契机。在淮南三年,他主持修筑富人塘、固本塘、平津堰等水利工程,灌溉农田近万顷,又免去百姓数百万石欠租,政声远扬。
同时,李吉甫密切关注边疆形势。他绘制《河北险要图》,呈献宪宗,为平定河朔三镇提供地理依据;恢复夏州至天德军驿站,屯兵经略故城,增强北部边防;征调江淮兵器与战马补充边军,提升唐朝军事实力。这些举措为后续征伐淮西、收复失地创造了条件。
五、二度拜相:元和中兴的巅峰与终章(811—814年)
元和六年(811年),裴垍因病罢相,李吉甫被召回长安,二度拜相,加授金紫光禄大夫、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进爵赵国公。他延续前期改革,进一步裁汰冗官,并针对宗室婚姻被宦官操控的弊端,奏请皇帝封诸王之女为县主,由有司择婿婚配,削弱宦官权力。
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逝,其子吴元济叛乱。李吉甫力主出兵,并策划征伐之策,主张“速战速决”以震慑藩镇。然而,未及实施,他便于同年十月暴病去世,享年五十七岁。唐宪宗闻讯伤悼,追赠司空,谥号“忠懿”,以表彰其忠诚与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