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历史解密

魏了翁:南宋理学的璀璨星辰与忠贞之臣

作者:Marshall2025-11-25      来源:爱上历史

魏了翁(1178年6月25日-1237年4月14日),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县(今四川省蒲江县)人,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大臣。他以卓越的学术成就、刚正的为官风骨以及深远的教育贡献,在南宋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少年神童,仕途初启

魏了翁出生于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族,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与天赋。年仅四岁,他便“俨如成人”,与兄长们一同入学,勤奋刻苦,常常“虫飞而兴,日三商而罢,夜窗率漏下二十刻,受馆十余年犹一日也”。他日诵千余言,有过目不忘之才,十五岁时便撰写了《韩愈论》,文章抑扬顿挫,颇具作者之风,乡里皆称其为神童。

庆元五年(1199年),22岁的魏了翁参加殿试,中进士第三名,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之职,由此正式踏上了仕途。此后,他历任国子监正、武学博士、试学士院等职,在官场中逐渐崭露头角。

犯颜直谏,刚正不阿

魏了翁为官刚正不阿,始终秉持着“利民之事,知无不为”的从政理念,敢于直言进谏,不惧权贵。开禧元年(1205年),权臣韩侂胄谋划北伐,魏了翁上言,指出国家纪纲不立、国是不定、风俗苟偷、边备废弛、财用凋耗、人才衰弱等诸多问题,认为金地广势强,当务之急在于“内修”,而非急于外攘。此论一出,众人大惊,他也因此得罪了韩侂胄,被改任秘书省正字。

嘉定元年(1208年),史弥远入相专权,魏了翁从一开始就觉察到其“收召诸贤”的用意,力辞召命。不久父亲去世,他解官守丧,期间于州西白鹤冈下建成鹤山书院,著书立说,授徒传道,宣扬理学。起复后,他任汉州知州,减免百姓欠缴的赋税,但因桥毁伤人命而被降授宫观闲差,数月后又起任眉州知州。在眉州,他主持新修蟆颐堰,新开环湖,每月初一十五亲自到学宫讲学,深受百姓爱戴。

理学大家,独树一帜

魏了翁是继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张濻、朱熹、陆九渊之后的著名理学家,在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反对佛老“无欲”之说,推崇朱熹理学,同时吸取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创造性地将两者融合变通,转到以心学为主的立场,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心—天—理”三位一体的宇宙观。

他认为“心者,人之太极,人心又是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天地万物、五行五气皆由心产生,心统率着理和气。在知与行的关系上,他强调笃行是真知不可分割的部分,真知便能笃行,行之得力则所知益明,反对读儒家圣贤之书却不按义理办事、口头说一套行另一套的坏风气,主张读书与实践相结合。

嘉定九年(1216年)、嘉定十年(1217年),魏了翁先后两次上疏宁宗,为周敦颐、程颢、程颐三人请谥。嘉定十三年(1220年)六月,朝廷诏赐周敦颐谥号“元”、程颢谥号“纯”、程颐谥号“正”,由此,程朱理学由“伪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并一直为后世所尊崇。魏了翁还集宋代蜀学之大成,形成了著名的思想流派——鹤山学派,有“南方共宗鹤山老”之美誉。

兴学重教,桃李满园

魏了翁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创办书院,培养了大量人才。嘉定三年(1210年),他在家乡蒲江创办了鹤山书院,开门授徒,捐十余万卷藏书,采用个人精读、集众析疑等教学法,与真德秀、高载、李燔等学者切磋学术。“士争负笈从之”,当年秋天,首批弟子七人中举,“蜀人尽知义理之学”。

宝庆二年(1226年),魏了翁被贬湖南靖州,再创靖州鹤山书院,“湖湘江浙之士,不远千里负书从学”,开启了五溪蛮地教育开化之先河。此后,宋元明清时期,苏州、眉州、邛州、泸州等地相继开办鹤山书院,由是文风浸广,天下鹤山。他提出“讲明义理,以成其材而待国家之用”的教育理念,主张求学应“志于圣”,不应以记览文词通过科举获取利禄为目的,其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晚年抗蒙,忠贞不渝

端平二年(1235年)十二月,蒙军压境,南宋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魏了翁在国家危难之际,受朝廷之命,督视京湖、江淮军马。端平三年(1236年)正月,他指挥大军收复光州和襄阳,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爱国情怀。

嘉熙元年(1237年),魏了翁病故,享年六十岁。皇帝闻遗表,辍朝震悼,叹息有用才不尽之恨,诏赠太师,谥文靖,赐第苏州,累赠秦国公。魏了翁的一生,是为理学发展、国家兴亡、教育进步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学术思想、政治风骨和教育贡献,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后人所敬仰和传承。

上一个: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个: 王世贞:明代文史双璧的璀璨星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