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西晋太康时期的几位诗人,文学家。“三张”指诗人张载与其弟张协,张亢;“二陆”指文学家陆机与弟陆云;“两潘”指文学家潘岳与侄潘尼;“一左”指诗人左思。这八人代表了太康文学的最高成就。
张亢
字季阳,两晋时期安平灌津(今河北安平县)人,生卒年未详。父亲张收,西晋太康年间任蜀郡太守。张亢是张载、张协之弟,“三张”之一。
东晋建立初年(318年左右),张亢渡江,拜散骑侍郎。据王隐《晋书》载:“张载弟前乌程令亢,依蔡邕注《明堂月令》、《中台要缀》诸说历数,而为历赞,秘书监荀菘见赞异之,亦信该罗历义。”荀崧举荐他领佐著作郎,出补乌程令,入为散骑常侍,重领佐著作。
张亢文思才藻虽然不及二位兄长,但也有著述,并且精通音乐、伎艺,与张载、张协并称“三张”。《历赞》一篇,《晋书》本传称见于《律历志》,未详。《隋书·经籍志》录有《晋散骑常侍张亢集》二卷,两《唐书》录有《张亢集》二卷,已佚。
张协
(255?-310?),字景阳。他的诗艺术成就较高。在当时日趋雕琢繁缛的诗风里,既能“文体省净,少病累”,又能“巧构形似之言”,写景状物都很形象。《杂诗》十首是他的代表作。它们或写闺中怀人之情,或写远宦思乡之感,或伤怀才莫展,或叹世路多艰,或高歌固穷守志,或自朂及时努力,内容较为广泛,而情志的高远,造语的清新警拔,都在潘、陆等人之上。
如“秋夜凉风起”:秋夜凉风起,清气荡暄浊。蜻蛚吟阶下,飞蛾拂明烛。君子从远役,佳人守茕独。离居几何时,钻鐩忽改木。房栊无行迹,庭草萋以绿。青苔依空墙,蜘蛛网四屋。感物多所怀,沈忧结心曲。
全诗情景结合,辞语清拔,很能表现“词采葱倩,音韵铿锵”(《诗品》)的特点。“房栊无行迹”四句,通过景物的描绘来表现思妇的深切怀思,这种手法对后来抒情诗人有启发。
张载
张载,字孟阳。河北安平人,西晋文学家。历仕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记室督、中书侍郎等职。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托病辞官而终。
张载与其弟张协、张亢都以文学著称,时称“三张”。另一说“三张”指张华与张载、张协二人。西晋太康初年,张载到四川看望父亲,途中经过剑阁,著《剑阁铭》,先写剑阁形势的险要,然后引用史料议论国之存亡是在于德而不在于险的道理,因此被明人张溥誉为“文章典则”(《张孟阳景阳集题辞》),晋武帝曾派人镌刻《剑阁铭》于石。
张载今存诗10余首,包括《七哀诗》2首,此外还有几篇赋、颂和铭文。其中《濛汜赋》当时曾受到傅玄的推崇,是张载的成名作。张溥曾把张载和张协兄弟的作品合辑为《张孟阳景阳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陆机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今江苏松江县附近)人。吴大司马陆抗之子,吴亡入洛,成为太康文坛最著名的作家,他的文风对当时有深刻的影响。
陆机诗内容贫乏,无非是士大夫的一般感慨,却竭力追求词藻和对偶,结果流于堆砌呆板,繁冗乏力,如《长歌行》:“寸阴无停晷,尺波岂徒旋?年往迅劲矢,时来亮急弦。远期鲜克及,盈数固希全。容华夙夜零,体泽坐自捐”,不过是时光易逝、人生难久一点意思,却敷衍成对偶的八句。
陆机诗的另一特点,是机械地模拟前人。比如乐府,曹氏父子是“用乐府题目自作诗”,他却是因袭旧题,敷衍成篇,“踵前人步伐,不能流露性情”(黄子云《野鸿诗的》)。如模仿曹操的《苦寒行》,远不及原诗的形象生动。他的《拟古诗》十二首是模仿《古诗十九首》的,虽曾名重一时,却也是意不出于原诗,只略为变换词句而已。陆机诗的这些特点使他成为当时形式主义诗风的代表人物。
陆机只有少数作品略为可取。如《赴洛道中作》: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忱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不甚铺排辞藻,而能比较形象地写出诗人去国远行途中的一些亲身感受。此外,他的诗也还往往有些名句,如孙绰所说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世说新语文学》)。
陆机的赋与文,虽然内容也不够深厚,但较有自己的感触和体会,成就比诗要高。如《叹逝赋》、《吊魏武帝文》,都写得凄忱动人。此外,他的《演连珠》引喻贴切,文字工整,表现了他在运用骈俪文字上的熟练技巧。《文赋》则是精心结撰的论文名作,小编们将在文学批评一章中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