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茶风之盛,为历代之冠。
无论制茶工艺之繁复,茶品等级之森严;还是茶具之巧致,茶汤之香醇,宋朝皆是至今不可逾越的巅峰。
不喝咖啡的西洋人似乎不是纯粹的外国人,同样,不喝茶水的宋朝人肯定羞于自称宋朝人。
一、制茶
在了解宋茶之前,我错认为砖茶是低端、劣等的标识;如同我在成人之前,认为世上所有成品茶都是绿色的。
宋茶恰恰都是绿茶!
家乡有茶叶名品“大佛龙井”,炒制流程完全照搬“西湖龙井”,有:采摘、摊放、杀青、回潮、辉锅等。
社会进步的标志是提高生产力,制茶却不宜。现在乡亲们使用炒茶机制茶,在井喷式提升产量的同时,也遗失了一些手工炒制时的精细与韵味。
二十年前,以少女“口舌采收”为噱头的“处女茶”,恶俗得博取过不少关注。
芳龄少女们青花绣衫,列队成阵。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茶梗轻咬,香舌润含,优雅地吐在面前的茶篮里。
可手炒茶也卫生堪忧,甚至极严重。农药残留都可以若无其事,那附着在叶面的粉尘、无暇清洁的双手、几乎从不洗涤的茶篮,更加视若无睹了。
当然,现在茶锅都踪迹难觅,要手炒一锅已无比艰难。
宋朝茶工采茶时使用的盛器不是茶篮,而是水桶。他们的本意倒不是洗茶,而是阻止茶梗流出的汁液在断口形成黑斑。
关键是杀青。宋人既不用晒青,费时低效;也不用现代的炒青,一股子油脂味。他们选择蒸青。水雾弥漫,浴后重生,疲软的茶叶仿佛桑拿后、新生儿般的纯净。然后是漂洗,一遍又一遍。
现代龙井绿茶讲究个体的品相,以扁平光滑、色泽黄绿透亮为上。这种散茶宋人名之“草茶”,一般选用低等青叶为料,最高等级才一百二十一文(约150元)一斤。他们的极品茶都是砖茶,也叫“片茶”,最高能卖到九百十七文(约1132元)一斤。
漂洗后的茶叶茶味稍淡,在笊篱中沥干,就进行研膏。简单讲就是洗衣机的“脱水”程序,进一步榨出茶叶中的苦涩成分。
宋朝的成品茶砖外形奇特,品相小巧而精美;除了方、圆等基本形状外,还有玦、圭、环、扇、月牙、花瓣等造型。模具的材质也讲究,非铜即银。
把茶叶在模具中挤压严实,在炭火上耐心烘焙成形。
制茶总算大功告成。
二、茶具
宋朝常用茶具有十数种,都有官名。这官名不是指茶具的正式名称,而是暗含了谐音的真正官职的名称。
胡员外:茶瓢。用来舀水的半瓣葫芦。
汤提点:汤瓶。煮水的壶具,并用来冲茶。
韦鸿胪:焙笼。将茶砖放入焙笼烘干,既祛除潮气,又利于提香。
木待制:茶杵。把茶砖捣碎。
金法曹:茶碾。把茶砖小块碾磨成粉末。
石转运:茶磨。把碾过的茶粉进一步细化。
宗从事:棕刷。把碾磨过的茶粉扫进茶箩。
罗枢密:茶箩。将茶粉筛出来。
漆雕秘阁:茶托。垫茶盏用。
陶宝文:茶盏。盛茶用,约半斤容量。
竺副师:茶筅。点茶时搅拌用,如同打蛋液器,竹制。
司职方:茶布。结束后擦拭茶具。
以上的茶具谐音,您猜准了几种?
三、泡茶
现代泡茶真是极速,把开水凉到90度左右,热水一冲即可,比方便面还方便。
宋茶大都是功夫茶。即使泡草茶,也叫“煎茶”,需要在锅中滚煮,再根据个人口味,添加些盐、姜等辅料。
其实,大家看完茶具,就大致理解了“点茶”的流程。只要茶砖本身好,茶粉磨得细,点茶并非难事。
宋朝茶道高手得会“分茶”,通俗讲就是花式点茶。待到茶汤搅拌均匀后,液面会呈现字迹或图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