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历史解密

秦国最初是个偏僻小国,它是如何崛起的呢?

作者:Marshall2021-08-25      来源:爱上历史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秦国最初在战国七雄中的地位并不明显,因为秦国处于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在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封建时期它的优势并不明显,因此在一时间,他的国力落后于处于中原地区的其他七国。可是就是这样的秦国,他最终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兼并了六国,完成了祖国的大一统,秦国的国力能有突飞猛进的进步,其实得益于商鞅变法,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

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以法治国,一时间他鼓励所有的秦国子民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军功,改变家族的命运。所以秦军的战斗力在当时的战国期间是所向披靡的。可是商鞅所提到的有道之国,为什么没有在秦朝后来长久发展下去呢?

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商鞅纵然有治世之才,但是如果他没有遇到秦孝公的话,我相信在历史上,商鞅或许是寂寂无名之辈。商鞅出生在卫国,因为幼年时期的经历,让他接触到了法学,这一段经历,为商鞅后期实行的以法治国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在史记商君列传中描述了商鞅第一次见秦孝公的场景,商鞅第一次见秦孝公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思想主张反尔和秦孝公大谈尧舜治国之道,当时的秦孝公听商鞅讲的治国之道甚觉乏味,甚至会打瞌睡。可是出于礼貌,秦孝公并没有打断商鞅,在商鞅走之后,秦孝公对身边的近臣说你给我找的这个人,完全没有任何用处。

此次商鞅去见秦孝公大谈尧舜之道其实是在试探秦孝公,他想要慢慢的了解秦孝公内心真实的需求,秦孝公是不是一个能够帮助他实现有道之国的人?第二次商鞅去见秦孝公的时候,他没有谈尧舜之道,紧接着他又开始讲夏禹,商汤,周文王等等这些历史上比较贤能的君王。

尽管商鞅讲的非常有道理,但是这并不是秦孝公所要的,此时秦孝公听得大为恼火。第二次把商鞅送走的时候,秦孝公仍然对身边的近臣大骂一顿。在商鞅第三次见秦孝公的时候,便提出来了自己有道之国的主张,他讲起了春秋五霸已经是强弩之末。

而时代的巨轮仍然在不停的发展,此时就需要一个强国出现,兼并其他国家这一番言论听的秦孝公热血沸腾,秦孝公非常愿意听富国强兵之道,因此不自觉地听商鞅的言论,听得入了迷。在和商鞅畅谈了数天之后,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一点也不疲惫。

商鞅对于秦孝公阐述的观点主要是,如果想要做一个贤能之臣,那么夏禹,商汤以及周文王给了很好的例子,并且后世之人几乎不可能超越他们,如果想要制衡其他列国的话,必须要以法治国,只有这样子才能够富国强兵。因此,能使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便是有道之国,而并非儒家以仁治国。

公元前359年,秦国颁布了垦草令,在这一律令中,很明显的重农抑商。在税收上他们就划出来了等级,农民可以每年少交一些税收给国家,而商人每一年要多交一些税收给国家,同时他们还禁止士大夫给农民讲学,禁止向农民传授文化。

其实商鞅这么做是在思想上倾轧农民,希望农民只能乖乖的守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思想过于跳跃。如果每一个农民都有知识文化的话,那么便不好管理了。其实对于商鞅而言,他们并不需要农民有过多的文化,只需要他们守好本职工作,做一个工具人就可以了。

这是商鞅有道之国的明显特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商鞅把法家的思想运用到了极致。并且法家思想使得秦朝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自从商鞅提起了有道之国的观念之后,后来的秦朝国君在不断的更新法令,逐步的完善,直到秦始皇时期,秦国完成了兼并六国的重任。

结语:其实秦始皇在完成祖国大一统期间所实行的多种手段,都能够看出商鞅的遗迹,比如他焚书坑儒,其实这正是在思想观念上高度的控制人民。商鞅的有道之国没能够得以长久地留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他并没有尊重人民的意愿,没有尊重人民的思想。

在高压政策下,人民必然会反抗,因为人和工具是有本质区别的。有道之国,高强度的扩大了军权而将人民的利益嫉妒缩小化,在这种两极化分布不均的情况下,秦国的内种自然会出现问题。商鞅的格局还是比较短的,他仅仅看到了眼前的得失,并没有以一个大国的格局长远发展下去。

上一个: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个: 古代长安和洛阳相比 王朝创始人为何首选长安作为都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