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徽(约225年—约295年),汉族,山东滨州邹平市人,是魏晋时期伟大的数学家,被誉为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虽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以卓越的智慧和不懈的探索精神,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数学财富。
早年经历与学术启蒙
刘徽自幼便展现出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天赋。他自述“幼习《九章》,长再详览”,从小就深入学习中国古代算学经典《九章算术》。这部成书于东汉之初的数学巨著,共收集了246个应用问题和各种问题的解法,在解联立方程、分数四则运算、正负数运算、几何图形的体积面积计算等方面,均属世界先进之列。然而,《九章算术》虽内容先进,但解法原始,缺乏必要的证明。刘徽在深入研读的过程中,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问题,并立志要为其补充证明,揭示算法背后的数学原理。
注解《九章算术》:奠定理论基础
曹魏景元四年(263年),刘徽开始为《九章算术》作注。他不仅对书中的算法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补充,更开创性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论证了算法的正确性。这一工作,使得《九章算术》从一个算法集合,转变为一个严谨、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注解过程中,刘徽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数学概念和理论。例如,他首次用十进小数表示无理数的立方根,完善了实数系统;他正确地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其加减运算的法则,改进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他还建立了等差级数前n项和公式,提出了“幂”(面积)、“方程”(线性方程组)等数学概念。这些贡献,无一不闪耀着刘徽智慧的光芒。
割圆术:探索圆周率的奥秘
在几何领域,刘徽的贡献同样卓越。他提出了“割圆术”,这是一种通过不断内接正多边形来逼近圆面积和圆周长的科学方法。刘徽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割圆,依次得到正12边形、正24边形……割得越细,正多边形面积和圆面积之差越小。他计算了3072边形的面积,并得出了圆周率π≈3.1416的精确值,这一结果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割圆术不仅为圆周率的精确计算提供了科学方法,更体现了刘徽对极限思想的深刻理解。他所说的“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可视为中国古代极限观念的佳作。
《海岛算经》:测量问题的智慧结晶
除了注解《九章算术》外,刘徽还自撰了《海岛算经》。这部著作中,他精心选编了九个测量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创造性强、复杂度高,而且富有代表性,展现了刘徽在几何测量领域的深厚造诣。
在《海岛算经》中,刘徽提出了重差术,采用了重表、连索和累矩等测高测远方法。他通过两次测望,就能算出海岛高度、城池距离等,这种“间接测量法”让古人在没有GPS的年代,也能“千里之外,算无遗策”。刘徽还运用“类推衍化”的方法,使重差术由两次测望发展为“三望”“四望”,进一步丰富了测量问题的解法。
学术影响与后世评价
刘徽的数学成就不仅对中国古代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世界数学史上也确立了崇高的历史地位。他的工作为后世数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和思路,推动了数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后世对刘徽的评价极高。数学史家郭书春先生赞其为“古代世界数学泰斗”,不少书上更把他称作“中国数学史上的牛顿”。2021年5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中国在嫦娥五号降落地点附近月球地貌的命名,“刘徽”成为八个地貌地名之一;2024年12月,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国际编号为361712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刘徽星”,以表达对中国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及其代表的中国数学的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