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子舞是藏族传统舞蹈,起源于巴塘,广泛流传在西藏昌都和云南、青海、四川等省的康区,其中巴塘弦子较有名气。弦子舞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自乐性歌舞,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
表演形式
表演时由男子拉弦子,女子舞彩袖,随着弦子节奏的变化,歌声舞姿变化多样。弦子的歌词大部分为迎宾、相会、赞美、情意、辞别、祝愿的内容;曲调繁多,歌词丰富,舞步多变。舞蹈时男女舞队各围成半圈,时而聚圆,时而疏散,且歌且舞;男子舞姿重在舞靴、跺脚,显示豪放粗犷之美;女子突出长袖轻柔舒展之美。
弦子舞的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迎宾、相会为内容,相互欢迎与感谢、互相赞美的迎宾舞和相会舞;二是以尊敬长辈、热爱家乡为内容的赞颂歌舞;三是表达青年男女间充满爱慕之情和纯洁真挚友谊,内容包括相会、谈爱、离别、祝愿的爱情歌舞。弦律活泼热情,舞蹈轻松抒情。
跳弦子舞不受任何限制,不管人多人少,场地大小,或台上台下,均可跳弦子舞。跳弦子舞时,一般都是围着篝火圆圈起舞,不受人数、场地等限制,人多也可圈中套圈,男女分开各半,男子拉弦子站立排头,带领人群拂袖起舞,时而圆集,时而散开,时而绕行,边唱边跳,男女一唱一和,此起彼伏。舞蹈的节奏以男子拉弦子的音乐节奏为准。一般都是在悠扬缓和中开始,流畅欢快中表现,升腾热烈中结束。
表演道具
弦子舞是以弦子为乐器,随着音乐旋律,男女聚集翩翩起舞。藏语叫“蕃谐羌”,“蕃”藏语意为藏族,“谐”为歌舞,“羌”为跳。弦子叫“白央”,也就是当地老百姓自己发明的一种乐器二胡,比其他地区的二胡短而粗,在历史书中称为“胡琴”。
舞蹈动作
跳弦子舞,多以模拟一些善良、吉祥的动物姿态动作为其形体特征,如《孔雀吸水》、《兔子欢奔》等等。舞步圆润、舒展,曲调悠扬、流畅,弦子舞的“拖步”、“点步转身”、“晃袖”、“叉腰颤步”等动作,尤其是长袖飘飞很有特色。
一般来讲,弦子舞舞者的形态要求有上身动作像雄狮,腰部动作要妖娆,四肢关节要灵巧,肌腱活动要松弛,全身姿态要柔软,面部表情要骄傲,动作举止要像流水,缓步膝窝曲节要颤动,脚步脚尖要灵活,普遍要求影子雄壮。从弦子舞对人体各部位提出的基本要求,不难看出藏族弦子舞的基本美学思想。形体美、韵律美、动作和谐美是舞蹈美学的基本特征。
弦子舞强调的是脚、膝、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一运用。在弦子舞中男舞者的上身动作非常讲究,不论手持道具与否,其上身动作像雄狮威武壮观,都极富有高原人彪悍豪放的气质,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