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年,刘协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
我们先来看看,199年时刘协的生存状况。
当时,刘协被曹操从洛阳带到许都已经4年了。公允地说,曹操对待刘协还不错。曹操让刘协过上养尊处优的日子,吃穿用度是不愁了;还为刘协重新搭建了一个朝廷班子,引回一部分诸侯自觉前来臣服、进贡,让他多少找回了一点做皇帝的尊严。
可能在内心深处,曹操还对刘协保持那么一点敬畏。
一次,刘协和曹操坐在一起谈天。不知道怎么搞的,刘协突然怼了曹操一句:“你如果能辅佐我,就尊重我。不能辅佐,就不要让我坐这个位置了嘛。”吓得曹操脸色大变,汗流浃背,从此不敢单独去见刘协。
可是,这样的日子是刘协所追求和向往的吗?金丝笼里的鸟儿,会愿意一辈子呆在金丝笼里吗?他与曹操相处越久,越讨厌这个表面上对自己很尊重的权臣。曹操的管束也越来越严厉。这不,议郎赵彦,不过是在他面前讲了一些治理朝政的道理,就被曹操找了一个借口,毫不留情地杀掉。
假以时日,曹操要弄死自己,还不跟弄死一只蚂蚁似的?
那么,是继续这种有名无实的傀儡生活,坐以待毙;还是奋起反抗,为自己争取一丝生机呢?
刘协决定孤注一掷,对曹操发起绝地反抗。
具体怎么操作呢?刘协把目光投向妃嫔董贵人的父亲董承。董承时任车骑将军,并得以开府,手握重兵,是刘协所能联系到最有实权的大臣。同时,自195年刘协离开长安前去洛阳开始,董承就一直护送在他身边,忠心耿耿地保护他的人身安全。既是外戚,又是忠臣,放眼宫内外,也没有比董承更合适的人选了。
事实上,在东汉历史上,皇帝依靠外戚的力量反抗权臣,以权臣的力量反抗宦官,以宦官的力量反抗外戚,都不是什么新鲜事。
这一招,汉桓帝刘志就玩得很熟溜。146年,刘志即位时,年仅12岁,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懵懂少年,朝政大权掌握在以梁太后、梁冀为代表的外戚手中。刘志足足当了13年傀儡皇帝。159年,已经25岁的刘志与单超、左倌、徐璜、具瑗、唐衡5名宦官结盟,清除了梁冀的势力。可是,朝政大权又落入单超、左倌、徐璜、具瑗、唐衡5名宦官手中。他们在同一天被封侯,号称“五侯”,在朝廷里恣意妄为、滥行淫威,惹得天怒人怨。怎么办呢?刘志随即在司隶校尉韩演的协助下,除掉了“五侯”。
经过这一番折腾,刘志顺理成章地收回了大权。
不幸的是,刘协千算万算,没有算到曹操。
曹操不是那种暂时掌握大权的外戚或者权臣。他从黄巾起义时就开始打拼基业,摸爬滚打10多年,出生入死,冲锋陷阵,终于打拼出一份完全属于自己的事业。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能在不借助刘协旗号的情况下,也过得很好。刘协只不过是让他的面子看得更光鲜一点。同时,曹操手下猛将如云,他们都是曹操的私人僚属,而非朝廷大臣。就算清除了曹操,刘协也根本指挥不动他们。
所以,刘协的反抗注定是死路一条。
事态的发展,毫不给人想象空间。刘协暗中给董承下了“衣带诏”,命他想方设法杀掉曹操。董承一个人干不了这么大的事情,找到了左将军刘备、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商议具体行动。刘备起初不肯加入,后来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刘备担心他容纳不了自己,便加入了“衣带诏”行动。
可是,他们尚未开始行动,刘备就被曹操派到征伐袁术的前线。此事被迫中断。200年正月初九,“衣带诏”行动暴露了。曹操大开杀戒,将参与策划的董承、种辑、吴子兰、王子服以及董承的女儿董贵人全部杀掉。倒是领兵在外的刘备侥幸逃过一劫。
此事还没完。
由于曹操杀人太过残暴,引起了刘协皇后伏寿的恐惧。伏皇后写信给担任中散大夫、屯骑校尉的父亲伏完,希望他继承董承等人的未竟之事。伏完胆小,不敢行动。后来事发,伏皇后被曹操幽闭而死,她与刘协生育的两个皇子被曹操毒杀。
对于始作俑者刘协,曹操是怎么处理的呢?
奇怪的是,曹操再次对刘协展示出“宽宏大量”的一面。曹操没有杀掉刘协,也没有表达任何惩处的意思。好像刘协与这些事情一点关系都没有。相反,由于刘协相继失去了一妃一皇后,曹操很大度地将自己3个女儿曹宪、曹节、曹华一次性嫁给刘协为夫人。有人认为,曹操嫁女儿给刘协,是在他身边安插耳目。但曹操手下能人如云,谁都可以做耳目,用自己的亲生女儿做耳目,这代价也未免太大了一些吧?
顺便说一句,多年以后,当曹丕逼迫刘协禅位时,已经成为刘协第二任皇后的曹节责骂自己的哥哥:“天不祚尔!”意思是,上天不会保佑你们!这句话,真狠!
还是说刘协吧。在这两次事件中滚滚而掉的人头,终于让刘协看清了现实。在那以后,他再也不敢有任何反抗行动了,安安静静地过完了自己充满耻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