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历史的星空中,傅佥(?—263年)以阳安关血战殉国的壮烈事迹,成为蜀汉末年忠勇精神的象征。然而,这位将领的姓名却因生僻字“佥”的读音争议,长期困扰着历史爱好者。
一、读音争议:从“jiǎn”到“qiān”的拨乱反正
“佥”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仅有一个读音:qiān(千),属上下结构,笔画7画。这一结论与《三国演义》人名读音研究、明代《正字通》等典籍的记载完全一致。然而,受方言影响或字形误判,部分读者曾将其误读为“jiǎn”(检),导致姓名含义的曲解。
语言学专家指出,“佥”作为古汉语常用字,其读音演变具有明确轨迹:
甲骨文时期:字形为“三人并立”,本义为“皆、全”,读作qiān;
秦汉简牍:在《睡虎地秦简》《居延汉简》中均标注为qiān声;
唐代韵书:《切韵》《广韵》明确将其归入“溪母先韵”,即现代汉语的qiān音。
这一读音在三国时期无任何争议。蔡邕《述行赋》中“贵宠煽以弥炽兮,佥守利而不戢”的用例,即以“佥”表“皆”义,读作qiān。
二、姓名溯源:傅氏家族的忠烈传承
傅佥的姓名构成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密码:
姓氏渊源:傅氏源于姬姓,周宣王时大夫傅说后裔以祖名为姓,至汉代已形成义阳(今湖北枣阳)望族。傅佥之父傅肜(róng)在夷陵之战中为掩护刘备撤退,力战至血尽而亡,其“汉贼不两立”的遗言被《三国志》载入史册。
名字寓意:“佥”字在《说文解字》中释为“皆也”,引申为“众志成城”。傅佥之名既承父志,又暗合其日后统兵御敌的将领身份。清代学者王夫之评价:“傅氏父子,以‘佥’名志,以‘肜’显忠,姓名即其家风。”
三、历史回响:阳安关的忠魂永驻
263年魏灭蜀之战中,傅佥与蒋舒共守阳安关。当蒋舒诈称出战实则降魏时,傅佥据城死守,终因寡不敌众力战身亡。其壮烈事迹被《三国志》作者陈寿赞为“父子奕世忠义”,西晋皇帝司马炎更下诏:“蜀将军傅佥,前在关城,身拒官军,致死不顾,天下之善一也。”
在成都武侯祠武将廊中,傅佥的塑像位列赵云、姜维之后,其塑像基座铭文镌刻着罗贯中的诗句:“一日抒忠愤,千秋仰义名。宁为傅佥死,不作蒋舒生。”这恰是对其姓名精神最好的诠释。
四、文化启示:姓名与人格的共鸣
傅佥的读音争议,本质是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常见现象。从语言学角度看,生僻字读音的准确传播,需要依托权威工具书与学术研究;从文化层面分析,姓名作为个体身份标识,往往承载着家族期望与历史记忆。傅佥以生命捍卫“佥”字所寓的“众志成城”精神,使其姓名超越了符号意义,成为忠勇文化的永恒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