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春秋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诸侯纷争的时代。周王室衰微,权威不再,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展开了激烈的争霸战争。在这一时期,先后有五位诸侯脱颖而出,成为“春秋五霸”,他们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颂。关于春秋五霸的具体所指,历史上有两种主流说法,下面将分别介绍。
说法一: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先驱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姜姓,吕氏,名小白。他在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被杀后,抢先回国夺取君位。即位之初,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整顿内政,把国都分为十五士乡和六工商乡,分鄙野为五属,寓军事编制于乡里编制中;推行相地而衰征的制度,通货积财,使齐国日益强盛。
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旗号,多次大会诸侯。他北击山戎,南伐楚国,在诸侯国中树立了极高的威信。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以优势兵力迫使楚国服从他,订立了召陵之盟,其霸业发展到顶峰。后来,他又在葵丘会盟诸侯,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他的霸主地位。
晋文公:会盟天下的霸主
晋文公姬重耳,是晋献公之子。因骊姬之乱,他被迫流亡至翟国,后辗转五鹿、齐、卫、曹、宋、郑、楚、秦等国,在外十九年,备尝艰辛。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即位为晋君。
他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创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襄王赏赐。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楚军。战后,他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被周襄王策命为诸侯之伯,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二位霸主。
秦穆公:称霸西戎的雄主
秦穆公嬴姓,赵氏,名任好。他在位期间,审时度势,在内政方面善于任用人才,将国家政事交给百里奚,并在其建议下迎蹇叔为上大夫,还暗中重用自晋国逃到秦国的丕豹。
对外,秦穆公采取以和为主的方针,与晋国保持相对友好,同时向西发展。他多次援助晋国,如“泛舟之役”救济晋国旱灾;也曾与晋国发生战争,如韩原之战生擒晋惠公,后又扶持晋公子重耳归国继位。公元前624年,秦穆公发动王官之战,大败晋军。次年,他用由余之计,生擒戎王,使十二个戎国服于秦国,拓地千里,得以称霸西戎,并被周襄王赐予金鼓。
宋襄公:仁义之名的霸主
宋襄公姓子,名兹甫,宋氏。他即位前,曾让国与其庶兄公子目夷,并参加葵丘会盟。即位后,任用公子目夷为相,平定齐国内乱。公元前643年,齐桓公死后,宋襄公率领卫、曹、邾等国军队,将齐国公子昭拥立为齐孝公。
平定齐国之乱后,宋襄公图谋称霸,并胁迫滕、曹、鄫等小国,使其东方诸国臣服于他。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宋襄公讲究“仁义”,没有听从公子目夷的建议,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兵败而受伤。公元前637年,宋襄公伤病复发而死。尽管宋襄公的霸业成色不足,但他以“仁义”自居,在历史上也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楚庄王:问鼎中原的霸主
楚庄王芈姓,熊氏,名侣。在齐国称霸时,楚国因受齐国抑制停止北进,转而向东吞并了一些小国,国力强盛。齐国衰落后,楚国便向北扩张与晋国争霸。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率军在邲与晋军大战,打败晋军。中原各国背晋向楚,楚庄王开始成为中原霸主。在与晋国争霸的过程中,楚庄王曾经率领楚军北上,借伐陆浑之戎之机,把楚国主力大军开至东周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并向周王室的使者王孙满问鼎的大小轻重,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挑战周王室的权威,史称“问鼎中原”。
说法二: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吴王阖闾:纵横江淮的霸主
吴王阖闾姬姓,名光,又称公子光。公元前515年,他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夺取吴国王位。吴王阖闾执政时期,以楚国旧臣伍子胥为相,以齐人孙武为将军,使国势日益强盛。
公元前506年,吴军在孙武、伍子胥率领下,从淮水流域西攻到汉水,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后楚臣申包胥入秦乞师,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才使秦出兵助楚复国。吴王阖闾的军事行动,使吴国在江淮地区声威大震。
越王勾践:东南称雄的霸主
越王勾践姒姓,名勾践,又名鸠浅、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进攻越国,围困越王勾践于会稽,迫使越国屈服。接着,吴王夫差又打败齐军。公元前482年,在黄池与诸侯会盟,争得了霸权。
越王勾践自被吴国打败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他重用范蠡、文种等贤人,经过“十年生聚又十年教训”,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消灭吴国,夫差羞愤自杀。勾践乘势北进,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成为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