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清朝

清乾隆时著名秦腔旦角演员魏长生生平简介

作者:Marshall2022-06-20      来源:爱上历史

魏长生(1744年-1802年)字婉卿,四川金堂县人。因排行第三,故人称魏三,清乾隆时著名秦腔旦角演员。幼时家贫,13岁来西安学戏,曾几度赴京师(北京)演出,尤其是1779年在京演出滚楼一剧,引起轰动。“一时观者而六大班既无人过问,或至散去。”后又去苏州、扬州演出。1802年在京演完《背娃进府》后死于后台。据传,秦腔旦角化妆“贴片子”即由他始创。

魏长生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秦腔艺术大师,由魏长生演出而引发的北京剧坛“花雅”之争,实质上正是以秦腔为代表的地方剧种与昆曲的较量。

人生经历

少年

魏长生的人生之旅,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原名魏朝贵,字宛卿,排行老三,人称“魏三”,生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家贫,父早死,全靠母亲做些零活勉强维持生活。在他10岁左右,母亲辞世,魏长生只好与流浪儿为伍,捡拾破烂,备尝艰苦;曾一度到省城成都学唱过川戏,技艺很一般。

大约在学艺前后,混迹于当时下层的江湖组织——口国噜子,从而改变了一生的命运。口国噜子是江湖哥老会的早期组织形式,始于大巴山一带的流民,继而传播于成都平原各乡县。据严如煜《三省边防备览》介绍:“川中膏沃,易于存活,各省无业之民,聚集其间,结为朋党。其头目必才技过人,众共推之。择长林深谷,人迹不到之处,操习拳棒刀铳各艺,故其艺颇精。”

金堂县川剧团老艺人中普遍传说:魏长生随一伙参加过口国噜子的江湖艺人流落陕西,会合一个秦腔小戏班改学过秦腔。当时川、陕两省,归川陕总督治理,同属一个行政区域,交往频繁。

魏长生流浪陕西之后,由于在西安举目无亲,人地生疏,遭人欺侮,因与邻街商家的学徒斗殴伤人,畏罪潜逃,亡命洛河,加入同州梆子戏班。一切退路都已断绝,环境逼使他奋发学艺,起早摸黑,唱做念打,出大汗,吃大苦,发大愿:艺不惊人死不休。

因为有少年口国噜子那段不平凡的经历给他“垫底”,魏长生富于冒险精神,敢于挑战环境,又具有相当的组织能力。十年磨剑,艺海扬帆。他的演技,先是在几百里秦川脱颖而出,继而随戏班北上京师,问鼎中原。

名震京华

清初,北京戏曲舞台最盛行的是昆腔与京腔(源出弋阳腔,亦称“高腔”,传到北京的称为“京腔”,并非后来才形成的京戏)。到了乾隆年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各省的地方戏曲借着给皇帝或皇太后祝寿的名义,纷纷进京献艺。“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

因为剧种很多,为了“正名”,戏曲开始被分为“花”“雅”两大部分。“雅部”专指昆腔,“花部”专指昆腔以外的包括京腔等各地方戏曲剧种。当时昆腔逐渐衰落,北京梨园中“花部”以京腔最为盛行,王府戏班皆演京腔。

乾隆三十九年(1774),魏长生挟秦云蜀栈的雄风,率领秦腔戏班初入京师。戏班的行当整齐,基本功扎实;演出剧目具有深厚的生活气息,且有改进。魏长生创造西秦腔(西琴腔),“以胡琴为主,月琴应之”,有别于“以梆子为板”的秦腔,“善于传情”,所以魏长生艺帜高举,一鸣惊人。

小铁笛道人《日下看花记》中叙述道:“长生于乾隆三十九(1774年)始于都,习见其《滚楼》,举国若狂。”其时皇族权贵礼亲王昭梿在所著的《啸亭杂录·郑八》记述道:“魏长生甲午岁入都,名动京师,凡王公贵位,以至词垣粉署(即翰林院———笔者)无不倾掷缠头数千百,一时不得识交魏三者,无以为人。”

强劲的“魏旋风”,劲吹梨园。不仅雅部昆腔更日趋没落,连花部的京腔也大为失色,竟“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燕兰小谱》)。魏长生作为戏曲史上“花部”的优秀代表,从此彪炳史册,“海外咸知有魏三”。近代日本著名戏曲史家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一书中将魏长生称颂为“旦色界辟一新纪元的天才,得写实之妙者。”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魏长生成名后曾一度遭谗,被有的权贵诬以表演“淫秽”而离开京城。

乾隆四十四年(1779),魏长生再次入京。当时的秦腔戏班“双庆部”上座率不佳,几乎在北京立不住足跟。魏长生挺身而出,愿入班挑大梁,力挽狂澜,并表示:入班两月之后,定要给演员们增加薪水。结果,他再次以《滚楼》赢得了京都的观众,人气很旺,“观者如堵”。“双庆部”成了北京市民争相定票观看的戏班,演员收入大增。

有了积蓄之后,他曾经多次资助上京参加会试的、遭到困难的读书人。“少年口国噜子”疏财仗义的优秀品质在他身上得以发扬,有一位病困客栈的高姓举人得魏长生雪中送炭,后来考中进士,分发到成都府华阳县任知县,还与魏长生在成都重逢。

皇妃认女

魏长生进京走红后,常在四川同乡会所在地四川会馆会朋友、出堂会。四川会馆坐落在北京宣武门内,馆址原是明末四川女杰秦良玉的公馆,清乾隆年间改建而成的。四川罗江籍名士李调元先后在翰林院和吏部任职,魏长生与其一见如故,结下深厚的友谊。魏长生很赞赏李调元为四川会馆撰写的佳联:

此地可停骖,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对联描绘蜀中名山胜景、地灵人杰,眷恋故乡热土的情怀,油然而生。

乾隆

上一个: 孝庄皇后是不是皇太极一生的挚爱

下一个: 金嵌珍珠天球仪为什么会被制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