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历史解密

专诸姓什么:从历史记载到文化符号的姓氏溯源

作者:Marshall2025-08-25      来源:爱上历史

在中国古代刺客的传奇谱系中,专诸以“鱼腹藏剑”刺杀吴王僚的壮举闻名于世。然而,关于这位春秋时期著名刺客的姓氏,却因历史文献的异文记载与后世文化演绎,形成了“专诸姓专”与“专诸本名鱄设诸”两种说法。通过梳理《史记》《左传》《越绝书》等典籍的记载,结合现代史学研究的共识,可明确专诸的姓氏归属及其文化象征意义。

一、历史文献中的姓氏争议:专诸与鱄设诸的双重记载

专诸的姓氏问题,源于古代文献在传抄过程中形成的异文现象。

《史记·刺客列传》明确记载:“专诸者,吴堂邑人也。”此处以“专诸”为名,未提及其姓氏,但“专”作为名字前缀,暗示其可能以“专”为氏。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则记为“鱄设诸”,并补充说明:“鱄设诸见王之爱己也,先迎王之车,而以身投之。”此处“鱄”为姓氏,“设诸”为名,与《史记》形成对比。

《越绝书》在记载专诸事迹时,虽沿用“专诸”之名,但提到其别名“鱄诸”,进一步印证了“鱄”与“专”的关联性。

这种差异源于春秋时期姓氏制度的复杂性。当时,“姓”与“氏”分立,姓以别婚姻,氏以分贵贱。专诸出身屠户,属平民阶层,可能仅有氏而无正式姓氏。因此,“专”可能是其职业或居住地的氏称(如“专”通“抟”,指制陶工匠),而“鱄”则可能是其本姓或另一氏称。后世文献为统一称谓,逐渐以“专诸”为标准写法,但“鱄设诸”的记载仍保留了其姓氏的多元可能性。

二、史学共识:专诸以“专”为氏,本名或含“鱄”元素

尽管存在异文,但现代史学研究普遍认为:

专诸以“专”为氏:

《史记》作为正史权威,其记载具有奠基性意义。司马迁以“专诸”为名,未提及其他姓氏,且后世史家(如司马贞《史记索隐》)在注解时亦未质疑其姓氏,表明“专”作为氏称已被广泛接受。此外,专诸之子被封为“专毅”,进一步证明“专”为其家族氏称。

“鱄设诸”可能是本名或另一氏称:

《左传》作为编年体史书,更注重人物身份的完整性,因此记载“鱄设诸”可能意在强调其本姓或另一氏称。结合春秋时期“以职业为氏”的习俗,“鱄”可能指代渔猎或制陶职业(如“鱄”与“鳜”“鲧”等字通假,均与水或土相关),而“设诸”则为名。这种命名方式在春秋时期并不罕见,如“匠石”“弈秋”等均以职业加名字构成。

三、文化符号的固化:专诸姓氏的文学演绎与民间信仰

随着专诸事迹的流传,其姓氏问题逐渐被文化符号所掩盖。

文学创作中的统一称谓:

从汉代司马相如《子虚赋》中“剸诸之伦”(以“剸诸”代指专诸),到唐代袁枚“专诸与人斗”的记载,历代文人均以“专诸”为标准写法,强化了其作为“勇武之士”的象征意义。

民间信仰中的姓氏融合:

在苏州、无锡等地,专诸被奉为“厨师之祖”,其墓地(如鸿山东岭专诸墓)和纪念地(如专诸巷)均以“专诸”命名,进一步固化了这一称谓。民间传说中,专诸之妻因持其母拐杖唤回丈夫的故事,更以“专诸惧内”的典故深化了其人物形象,而姓氏问题则退居次要地位。

上一个: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个: 五路财神谁是老大?——从神话谱系到民间信仰的权威解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