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诗人翁卷的名字,在当代语文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持续数十年的读音争议。其名中的“卷”字,究竟应读作“juǎn”还是“juàn”,不仅涉及汉字音韵学,更折射出传统文化传承中的认知差异。这场看似简单的读音之争,实则暗含着汉字演变、名物训诂与文学阐释的多重维度。
一、争议缘起:从学术讨论到大众热议
翁卷(1163-1245)作为“永嘉四灵”诗派代表人物,其代表作《乡村四月》被选入人教版、部编版等多版本小学语文教材。2010年前后,随着古诗文教学重视度提升,有语文教师依据《现代汉语词典》中“卷”字“juǎn”与“juàn”的读音分野,提出教材标注读音可能存在偏差。这一质疑经教育论坛、学术期刊发酵后,逐渐演变为公共文化议题。
支持“juǎn”音者认为,翁卷字“灵舒”,“舒”与“卷”构成动作反义关系,暗合《周易》“曲成万物而不遗”的哲学思想。而主张“juàn”音者则援引钱钟书《宋诗选注》的考据,指出“续古”之字与“书卷”之意存在语义关联,更符合宋代文人取名的文化逻辑。两种观点在语文教育界形成激烈交锋,甚至引发教材编写标准的讨论。
二、学术溯源:汉字音形义的千年嬗变
从训诂学视角考察,“卷”字在先秦时期即有“juǎn”(捲)与“juàn”(卷)的分化。《说文解字》释“卷”为“膝曲也”,本义指弯曲,后引申为书卷、卷轴等名词义项;而“捲”字则专指卷曲动作,属动词用法。这种词义分工在唐代基本定型,敦煌文书、唐人诗作中已出现严格区分。
然而,宋代文人取名常突破常规字义。如“永嘉四灵”中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均以自然意象与字号形成意境呼应。翁卷之名若取“书卷”义,则“续古”之字可解读为对文化传统的承续;若取“卷舒”义,则“灵舒”之字更强调动静相生的处世哲学。这种命名逻辑的模糊性,为后世读音争议埋下伏笔。
三、文献考据:宋代文人的命名密码
现存宋代文献为破解争议提供关键线索。清光绪《乐清县志》明确记载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未提及读音差异。而《宋诗选注》在介绍翁卷时,特别强调其名与“书卷气”的关联,暗示“juàn”音的合理性。更值得注意的是,翁卷二子分别名为“翁井”“翁隽”,若取“juǎn”音,则与“隽”(juàn)形成同音冲突,违背古人避讳传统。
从诗学传统分析,“永嘉四灵”以晚唐贾岛、姚合为宗,追求“清苦之思”与“野逸之趣”。翁卷诗作如《野望》《乡村四月》等,多以白描手法展现山水田园,其名若取“书卷”义,恰与诗风形成表里呼应。而“卷舒”之义虽具哲学深度,但与四灵诗派“贵精不贵多”的创作理念关联较弱。
四、现代规范:语言标准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现代汉语词典》对“卷”字的读音规范具有权威性。根据第七版词典,“卷”读“juǎn”时指“把东西弯转裹成圆筒形”,读“juàn”时指“可以舒展和弯转成圆筒形的书画”。从字形演变看,宋代印刷术普及后,“卷”字已逐渐取代“捲”承担动词义项,但文人命名仍可能保留古字用法。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在2018年回应公众咨询时指出,人名读音应优先尊重历史习惯与家族传统。鉴于翁卷之名在宋代文献中无异读记载,且“juàn”音更符合其文人身份与诗学追求,建议教材采用该读音。这一裁决既体现语言规范的严谨性,也兼顾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五、争议余韵:一场未完的文化对话
翁卷读音之争的本质,是传统文化在现代转型中的认知摩擦。当古诗文进入基础教育体系,每个字音都承载着文化记忆的传递功能。这场争议促使教育界重新审视教材注释的严谨性,也推动学术界加强宋代文人命名文化的研究。
值得玩味的是,在温州乐清翁卷纪念馆的解说词中,仍保留着“juǎn”与“juàn”的双重读音标注。这种开放态度或许暗示:文化传承不应囿于单一标准,而需在历史语境与现代需求间寻找动态平衡。正如翁卷诗中所写“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语言之美恰在于其包容万象的弹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