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这位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悲壮情怀。他不仅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抗金决心为后世所敬仰,更因其忠诚与勇敢而被历代帝王和人民所铭记。然而,岳飞的谥号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从“武穆”到“忠武”,整整用了六十三年。
岳飞生平与功绩
岳飞(1103年-1142年),字鹏举,河南汤阴人,南宋时期杰出的军事统帅。他自幼便胸怀大志,二十岁起先后四次从军,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屡建奇功。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更是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威震四方。然而,就在岳飞准备一举收复失地之时,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岳飞无奈退兵。随后,岳飞被秦桧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入狱,最终于绍兴十一年(1142年)遇害。
谥号之路:从“武穆”到“忠武”
岳飞遇害后,南宋朝廷对其的评价经历了长时间的波折。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后,打着赵构的名义下旨为岳飞平反,追复原官并录用其后人。然而,直到淳熙四年(1177年),太常寺礼官上奏为岳飞定谥时,初步意见仅为“忠愍”。宋孝宗对此感到为难,下旨“令别拟定”。于是,淳熙五年(1178年),第二稿定为“武穆”。这个谥号虽然突出了岳飞的军事才能,但并未完全体现其忠诚与勇敢。
直到嘉泰四年(1204年),宋宁宗开禧北伐前夕,才决定追封岳飞为鄂王。而到了宝庆元年(1225年),宋理宗更是决定为岳飞改谥,定为“忠武”。这个谥号不仅突出了岳飞的忠诚与勇敢,更将其与历史上的名将诸葛亮、郭子仪相提并论,足见岳飞在南宋朝廷和人民心中的地位。
谥号背后的政治风向
岳飞谥号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南宋朝廷对岳飞态度的变化。宋孝宗虽然为岳飞平反,但出于孝顺和对赵构的回护,对岳飞的平反始终不够彻底。而到了宋宁宗和宋理宗时期,随着南宋朝廷对金政策的转变和对岳飞事迹的深入了解,岳飞才逐渐被赋予了更高的评价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