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在三国时期也算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了,他非常聪明,才思敏捷,比曹操都还要聪明,但也正是他的这些聪明,最后害死了他自己。杨修正是因为聪明所以非常的自负,总是自以为能够理解曹操的意思,那杨修在当时,如果不论他不懂得做人,单论他的聪明的话,他算不算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呢?他能被称为是顶级谋士吗?今天就让历史资料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杨修的聪明都是小聪明
关于曹娥碑。说是曹娥碑的后面刻有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曹操不解。杨修立马就明白了,曹操让他不要说,行军三十里后,曹操这才明白,原来是“绝妙好辞”四个字。是说曹操比杨修慢了三十里。当然这是后人所说。
关于门上的“活”字。门里有一个“活”字,意思是这个门阔了,于是让工匠重修。
关于一盒酥。“一盒酥”,拆开来是“一人一口酥”,于是让在场的人一人一口将酥吃了。
关于鸡肋。战事没有进展,曹操给请示的执勤官说了晚上是“鸡肋”的口令。杨修理解为曹操这是要撤军了,因为“鸡肋”这东西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于是让士兵们打点撤退事宜。
这类文字可以看做是揣度帝王心思,这是万万要不得的。自古帝王非常忌讳臣子揣测他的心思,因为这样不但显得他不圣明,还让他没法考察臣子。如果是具体事,还让他日后没有了推卸责任的余地。所以这样的人必死,这就是有的大臣因“妄揣圣意”被治罪的原因。尤其是,这些文字游戏类的东西,你早知道三十里晚知道三十里又能怎样?在曹操这类聪明的君主那里还能给你加分吗?那些这方面反应迟钝,却能够认真干事的人,还耽误了曹操给他升官吗?
还有那个门上的“活”字,现在有人解释为:进此门的人就能够活!曹操修的是魏王府邸,是当魏臣还是继续当你的汉臣,自己选择。当汉臣,死;当魏臣,活!就看你进来不进来。如果曹操真有什么用意,那么这个解释倒是更加贴近实际。修魏王府这样的大事,总不能一开始曹操一点儿指示没有,到建成了就因为门大了一点再拆了吧!如果曹操真正是当魏臣就活这个用意,你杨修把它变成门的大小,让他逼着大臣们选边站队化成泡影,那他还不把你杀了吗?
所以杨修临死前说自己早就该死。或许是那一刻他才真正明白了吧!对于这一类的事情,真正的高人是看破不说破,这就是封建社会作为臣子的最高境界——大智若愚。曹操手下有个谋士荀攸,前后为曹操出了十二条致胜的计策,除了钟繇,其他人竟然不知道,所以曹操说他“愚不可及”。就是说装痴卖傻没有人能达到他那个境界,这在旧时代叫做“智防”!尤其是,曹操是个聪明人,是个奸雄,是个多疑之人,还是一个要代汉自立的王,你在这样一个人面前卖弄,不是大愚蠢还能是什么?
2、在大事上杨修反被聪明误
关于告状吴质。说曹丕把吴质偷偷运到府内,杨修向曹操告发了。曹丕让吴质来干什么?给自己出主意。杨修为什么要告发?两个原因:他支持曹植;王子们不许和大臣私自交往。告发后,曹操来不及调查,曹丕却害怕了。吴质说不要紧,第二天你还这样做。结果是杨修又告发了,曹操一查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不知道杨修当时是怎么想的,反正曹操是怀疑上他了。
关于预作答教。杨修做曹操的主簿期间,会揣度曹操的意思,预先给曹植写好了答案,等到曹操的教令刚刚发出,曹植的回复意见已经进来了。曹操奇怪为什么这么快,仔细推问才知道当中的猫腻。
关于出城门事宜。曹操考验两个儿子,让他们分别出邺城的一个门,然后再秘密命令城门官,不得放他们出去。曹丕的做法是,出不去就回来领罪;杨修教导曹植的办法是将城门官杀掉,出了城门。
3、杨修算是顶级谋士吗
杨修之死就有两个版本:假传军令动摇军心被处死;交构王室被赐死。
当时的情况,曹植的优势是曹操看着顺眼,曹丕的优势是长子,大臣们因为私交各有倾向,不过,大部分都是藏在心里不表露出来。杨修的愚蠢在于表露出来并且方式不对。比如说状告吴质事件引起了曹操的怀疑,曹操怀疑什么?是怀疑杨修看错了?肯定不是。曹操对于身边的下属非常严格,做错了事情会给与羞辱性的惩罚,所以有的大臣会揣着毒药上班,就是一旦遇到曹操的羞辱就服毒自杀。杨修做错了事情却并没有受到责备,曹操肯定不会怀疑这件事情的真实性。其实曹操是不想过问这件事情的,否则,杨修第一次告发,曹操接着让他带人去抓人不就成了吗?因为这件事情,两个儿子都少不了,他怎么管得过来?杨修的愚蠢在于,他告了第一次又来了一个第二次,曹操这就不得不去查了。要不然,怎么解释第一次来不及查,第二次就来得及查了?
杨修的愚蠢还在于,他是直接告诉曹植必须怎么做,而不是提出自己的意见供他参考。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曹操真的担心儿子将来会不会成为他的傀儡!现在他还不能直接公开和曹植来往,将来成为曹植的身边的大臣,会不会递上一个纸条就把一个人给杀了,就像那个城门官一样。其实吴质也在给曹丕出主意,明着的也就是那个送行事件:曹操出征,曹植赋辞,尽显才华,曹丕风头被盖,不免担心。吴质说:“流眼泪就行了。”曹丕这样做了,曹操身边的人都认为还是这个儿子诚心,为父亲挂着一份心哪!
曹操态度不明朗,大臣们选边站队是不可避免的,为自己的将来打基础嘛。但多数人的反应是不表态,或者是不主动表态,又或者是两头都不得罪。像司马懿、蒋济、陈群、贾逵、王朗这些曹操丞相府的属官,都属于这一类人。他们内心是向着曹丕的,但如果曹操选了曹植,怕是这些人也耽误不了高升。最明显的是那个贾逵,平常没有见他说过什么,关键时候却说了一句关键的话,那就是对曹彰说不应该问先王的玉玺和绶带。有些人是公开表态的,像丁氏兄弟、辛毗、贾诩等等,但他们有一个共性就是曹操问了他们再说。杨修的愚蠢在于他直接替曹植做,而并不是公开自己的态度。
其实杨修更大的愚蠢还在于,他不能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曹操用他,不过是一种象征,用来稳定那些汉朝廷的老臣。如果他低调做人,拥护新朝,将来登上一个有职无权的三公高位也不无可能,但他要是选边站队,无论他站队站在那一边,结果都是一个死。你看看张鲁,父子六人都被封侯,又有哪一个还能继续掌军?还有张燕、张绣、刘琮这些诸侯,差不多都是这样的情况。杨修的家族政治背景决定了,他无论怎样跳跃腾挪,都不可能进入权力核心。
家族背景是汉朝的遗老遗少,在曹操的儿子间选边站队,把事情做绝却不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打小报告,让人觉得他是在控制未来的主子,有这些行为还要时时处处在无关紧要的小事情上表现高人一头,这究竟是智慧还是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