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中亚与西亚历史时,“伊利汗国”这一名称常引发读音争议。这个由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于13世纪中叶建立的政权,其名称的准确读音不仅关乎历史认知,更折射出语言文化交融的复杂性。
一、读音争议:从“伊儿”到“伊利”的演变
“伊利汗国”的名称源于突厥语词汇“Il-Khan”,其中“Il”意为“臣服、从属”,“Khan”即“可汗”,合称“从属的汗”。这一名称在中文文献中存在两种常见译法:
伊儿汗国:早期学者依据元代译音用字规律,采用“儿”字转写突厥语尾音,如《元朝史》等权威著作均使用此译法。
伊利汗国:近代以来,随着对突厥语研究的深入,学者发现“Il”在唐代音译中已常作“伊利”,且“伊利”更贴近原词发音。因此,《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等现代教材统一采用此译法。
结论:根据语言学规范与学术共识,“伊利汗国”为当前标准读音,既符合突厥语原意,也与国际学界接轨。
二、历史溯源:从蒙古铁骑到西亚霸主
伊利汗国的建立,是蒙古帝国第三次西征的直接成果。1252年,蒙哥汗命其弟旭烈兀率军西征,目标直指伊斯兰世界:
1256年:攻灭木剌夷国,摧毁伊斯兰教亦思马因派势力。
1258年:攻陷巴格达,灭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末代哈里发被处决。
1260年:分兵三路入侵叙利亚,虽因蒙哥汗去世而撤回主力,但已奠定西亚统治基础。
忽必烈即位后,正式册封旭烈兀为“统治阿姆河直至叙利亚和密昔儿间疆土之王”,伊利汗国由此成为蒙古四大汗国之一,与元朝保持宗藩关系。其疆域东起阿姆河,西至小亚细亚,南抵波斯湾,北接高加索山,首都先后设于蔑剌哈、大不里士和苏丹尼耶。
三、文明交融:从宗教冲突到文化融合
伊利汗国的历史,是一部多元文明碰撞与融合的史诗:
宗教政策:旭烈兀家族初期信奉景教,但为巩固统治,第七代汗合赞于1295年改宗伊斯兰教,并定为国教。此举不仅缓和了与当地穆斯林的关系,更推动了伊斯兰文化的复兴。
经济改革:合赞汗统一度量衡、币制,奖励学术,编纂《史集》等巨著,使汗国迎来鼎盛。其货币制度甚至影响元朝,忽必烈曾特铸“伊国延长”“伊藩吉昌”等赏赐钱以示庆贺。
科技交流:汗国设立天文台、学校,引进中国回回炮技术,同时向欧洲派遣使节,促成拜占庭帝国与蒙古的联姻。宰相拉希德丁编纂的《伊利汗的中国科学宝藏》,成为中西科技交流的珍贵文献。
四、历史余响:从帝国解体到文明遗产
1335年,第九代汗不赛因去世后,伊利汗国陷入内乱,权臣与大将各自拥立傀儡汗,国家分裂为札剌亦儿王朝、穆札法尔王朝等割据势力。1355年,钦察汗国攻破大不里士,伊利汗国彻底灭亡。
尽管存续仅百年,但伊利汗国深刻改变了西亚历史进程:
政治遗产:上承阿拉伯帝国、花剌子模帝国,下启帖木儿帝国、萨法维王朝和奥斯曼帝国,成为连接中古与近代西亚的关键纽带。
文化影响:其建筑风格融合波斯、蒙古与伊斯兰元素,如大不里士的星期五清真寺、苏丹尼耶的圆顶陵墓,至今仍是世界文化遗产。
语言印记:现代波斯语中“伊朗”(Iran)一词,即源于“伊利汗”(Il-Khan),象征着这一政权对波斯文明的深远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