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清朝

平壤之战战前中日双方准备

作者:Marshall2022-05-27      来源:爱上历史

双方准备

中国方面,先是在甲午战争爆发前的1894年7月14日,光绪皇帝即降旨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速为筹备,即派一军由北路进发,另派南路军由海路接应叶志超军。从7月21日开始,南北两路援朝军同时分批登程,其中南路援军在丰岛海战中被日军歼灭,北路入朝之援军即所谓四大军,包括盛军、毅军、奉军和奉天吉林练军,李鸿章让他们驻扎朝鲜北部重镇平壤,“会合各军,图援汉城”。卫汝贵率领的盛军和马玉昆率领的毅军首先于8月4日入驻平壤,其次是和左宝贵率领的奉军,最后赶来的是丰升阿率领的奉天练军盛字营和吉林练军,于8月9日赶到平壤,终于形成四大军会师之势。

四大军共计32营,合计13526人。8月21日和28日,叶志超和聂士成先后率成欢战败归来的残兵进入平壤(聂士成在9月2日离开平壤回国),朝廷任命叶志超为平壤诸军总统。清军按李鸿章“先定守局,再图进取”的方针,在平壤赶修工事,择险分屯,同时又在平壤后路各地布置兵力。清军驻守平壤的总兵力,计步、马、炮约15000人,拥有野炮4门、山炮28门、速射炮6门,贮存足够全军一个月食用的军粮。

早在1894年8月1日正式向中国宣战前,日本政府就对战争的发展做出了各种估计和设想,并据以制定了“作战大方针”。其要点是:作战准备分两期进行。第一期,派陆军进入朝鲜,牵制清军;同时,出动海军寻求与中国海军进行主力决战,夺取黄海及渤海制海权;第二期作战视第一期之海战结果而定。共有三种方案:(甲)如海战胜利夺得制海权,即运输陆军在渤海湾头登陆,于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乙)海战结果虽不能夺取制海权,然已使中国舰队不能驶进日本近海时,派陆军前进,驱逐清军出朝鲜,扶植朝鲜“独立”;(丙)若海战失败,制海权为中国海军所夺,则加强在朝鲜的防守,击退清军的进攻。但日本政府考虑到海军主力决战何时进行难以拟料,且海战即使胜利,由于气候和运输条件,若进行直隶平原大决战,至少须待来春冰雪融化。

因此,大本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首先实施“作战大方针”的(乙)项方案。8月14日,大本营将“作战大方针”及实施(乙)项方案训令于各师团长。同时增派第五师团及第三师团一部入朝。9月1日将入朝的第五、第三两师团编成第一军,任命陆军大将山县有朋为军司令官,指挥朝鲜境内的攻势作战,向驻平壤清军发动进攻。

日军向平壤的进攻共分四路,采取分进合击,四面包围的战术:

由大岛义昌少将率混成第九旅团(约3600人),自汉城出发,循汉城至平壤大道,达平壤大同江南岸,以牵制、吸引清军,便利其他部队由平壤左、右翼及背后进行包围攻击;

第五师团本队(约5400人)由师团长野津道贯亲自率领,自汉城发兵,出江西郡进攻平壤西南面;

由陆军少将立见尚文率领的第十旅团,称朔宁支队(约2400人),亦由汉城出发,由麦田店渡大同江,绕攻平壤东北;

由日本海运至朝鲜元山登陆的日军,称元山支队(约4700人),在步兵第十八联队长佐藤正大佐指挥下,由元山出发,渡大同江进至平壤西北之顺安,切断清军向义州的退路,并与朔宁支队会合,共同担当平壤北面的攻击。

清军在平壤的防守部署是:

在大同门外大同江面搭浮桥一座,以通往来。江南岸构筑堡垒五处,由毅军及盛军一部防守,统归马玉昆指挥;

城南外廓筑堡垒及兵营十五处,其南端由大同江北岸修筑长达二千米胸墙一道,墙下布雷,为南面第一道防线。由盛军及奉天练军盛字营驻守,归卫汝贵指挥;

城北牡丹台筑堡垒一处,牡丹台外侧沿丘陵高地自东北向西北修堡垒四处,奉军及奉天练军、江自康仁字营驻守,由左宝贵指挥;

内城之景昌门至七星门一线,由叶志超所部芦榆防军驻守。

光绪 李鸿章

上一个: 孝庄皇后是不是皇太极一生的挚爱

下一个: 索额图到底做了什么事情,康熙一定要除掉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