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考古发现表明,编钟出现在商代,兴起于西周,盛行于春秋战国。到汉代,青铜器日益生活化,失去礼器功能,编钟开始走向衰落。古代把钟体硕大,可以单独悬挂的,称为“特钟”。而把依大小相次成组悬挂演奏的,称为编钟。
青铜编钟为礼制器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周时期青铜器组合由西周的重鼎食器逐渐演变为“钟鸣鼎食”,钟必成编,鼎必成列,有鲜明的时代新风。
刘贺墓出土的编钟,是继1983年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2000年山东济南章丘洛庄吕王墓、2009年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墓之后又一套规制完整的西汉实用乐钟,对研究编钟及其音律和铸造工艺乃至西汉礼乐制度等,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乐悬制度是古代宫廷以钟磐乐悬为标志的礼乐等级规范,其等级非常森严,不可僭越。刘贺墓出土的2套钟虡和1套磬虡可以证明,这两堵编钟和另外堵编馨均为完整编列,组成三堵,符合诸侯轩悬的乐悬礼仪,体现了汉代对先秦音乐制度的继承,也是轩悬礼制的首次考古发现。
《周礼·春官·小胥》云:“正乐悬之位,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辨其声。”《周礼》明确记载了天子用乐为四堵,即东西南北四面都悬挂乐器,诸侯去掉南面,即为三堵,卿、大夫去掉南北面,只有东西二堵,士阶层只能在东面或阶间悬挂一堵。
为了配合乐队演奏,还有相应规模的乐舞表演。与钟磬乐悬相配还出土了36件漆木伎乐俑,象征“六佾”,即六行六列,共36人组成的乐舞队。“六佾”正是诸侯所能享用的乐舞礼仪,《左传·隐公五年》记载:“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用二。”
我们从吕王墓、江都王墓、南越王墓和刘贺墓这四座西汉诸侯王墓编钟配置方面可以发现,这四座横跨山东、江苏、广东、江西四省的西汉王墓出土了同等规格的编钟,这不能视其为一种巧合,而是西汉礼乐制度在乐悬上的体现。经测音,吕王墓、刘贺墓出土编纽钟,相同编号的钟音阶相同,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推测,至少在诸侯王这个层面国家推行过统一规范的乐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