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唐朝

刘文静作为唐朝开国功臣,为何最后身首异处?

作者:Marshall2022-12-27      来源:爱上历史

刘文静(568年-619年),字肇仁,京兆郡武功县人,唐朝宰相、开国功臣。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渊引兵西入京师,次年受禅称帝,建立了威名赫赫的大唐王朝,史称唐高祖。

唐王朝建立之初的最大功臣,除了广为人知的李世民之外,有两人不得不说——裴寂与刘文静。本文的主人公便是后者,因他二人交缠甚深,故而一并述之。

有趣的是,他二人一失宠于高祖,一得罪于太宗,最终都未得善终,这究竟是为何呢?

事情还得从太原起兵讲起。

隋炀帝登基之后,开运河、征高句丽、巡游无度,一系列穷兵黩武、不恤民生的行为,掏空了隋文帝留下来的丰厚家底。经历过南北朝乱世的各大世家,早已习惯了江山易主之事,瞅准时机,纷纷起事。

至大业十三年,全国盗贼四起、烽火遍地,隋炀帝也被困在江都,进退维谷。

唐国公李渊时任太原留守,太原古称晋阳,刘文静时任晋阳令,裴寂时任晋阳宫监。

晋阳宫就是隋炀帝的行宫,美女无数,金银无数。

这三人都是五十上下的人物了,在当时那个年代,应该是三个老头子了。谁会想到,就是这三个老头子,建立了纵横万里的大唐王朝。

史书记载,刘文静“伟姿仪,有器干,倜傥多权略”,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既有颜值又富谋略,眼光还很独到。

自从李渊来到太原,刘文静就觉得此公不凡,及至见到李世民,更是惊为天人,比之为汉高祖、光武帝之类的人物,深相结纳,交从甚深。

有眼光的人总是看得长远,时时刻刻都在准备。可惜,刘文静与李密有姻亲关系,在李密反叛之后,他也被牵连下狱。

没错,这个李密就是演义里面瓦岗寨的那个李密。

也正是因为刘文静对李世民的赏识,李世民也认为此人可与商议大事,在他被捕之后,亲自来到狱中探视。刘文静大喜过望,为李世民剖析了当时的天下大势,认为关中空虚,若此时乘机而入,不到半年,可成帝业。

两人一拍即合,暗中部署,伺机起义。刘文静又担心李渊不从,于是将裴寂引荐给了李世民。

不为其他,就因为裴寂与李渊交情不浅。

在听了两人的谋划之后,裴寂也认为机不可失。同时,裴寂还将晋阳宫中的美人献给李渊,李渊毫不犹豫就接受了。

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李渊的心中早就不将隋炀帝放在眼里了。

他七岁就继承了唐国公的爵位,在南北朝那样的乱世之中,一直到五十二岁都能安然无事,胸中的权谋绝非常人可比。也正是因此,当裴寂对他言道:“二郎密缵兵马,欲举义旗,正为寂以宫人奉公,恐事发及诛,正为此耳。”他会心一笑,道:“从之。”

李渊身为太原留守,儿子和部下的一举一动,他必是清清楚楚。即使他心中有帝王之念,也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裴寂之言,正合他意。

之后,刘文静得以面见李渊,对他建言献策,其中最有效的一点,就是矫诏征兵,讨伐高句丽,闹得人心惶惶,乱民益多。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裴寂与李渊的交情是多么深厚,私幸美人、造反称帝这些大逆不道之事,在他二人之间毫无顾忌。也正是因此,当初刘文静对李世民的称赞,裴寂丝毫不以为然。在裴寂眼中,李世民只是老友李渊的次子,就算将来承袭爵位、帝位,那也轮不上李世民。可能他心里还认为,李世民应该多与自己打交道,毕竟自己在他父亲心中的分量那是非常人可及的。

我们也可以认为,自太原起兵之初,裴寂与刘文静之间的嫌隙就已经渐显端倪了。前者明显偏向老友李渊,后者则更加欣赏天纵之才的李世民。

李渊对裴寂的厚爱自是无以复加,从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就能看出。

当时李渊身为太原留守,隋炀帝对这位表兄并不信任,给他配备了两名副留守——王威、高君雅。

此二人通过李渊的一系列操作,怀疑他有谋逆之举,欲清缴逆贼。李世民与刘文静通过一位乡长的告密,识破了二人的计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成功解决掉了王、高二人。

当时,草原上的突厥异常强大,凡是北方的割据势力,或多或少都与突厥有所牵扯。后来威震河东的刘武周起兵之处,就妄图引突厥之兵,南下太原。也是李世民派遣刘文静与长孙顺德借此募兵。待到兵马钱粮充足,李渊建立大将军府,正式拉起了援隋的大旗。

李渊任命裴寂为长史,鞍前马后、出谋划策的刘文静却只是司马。

之后,刘文静又向李渊献策,请借突厥之兵,一则壮大军威,二则稳固后方。李渊欣然接受,并派遣了刘文静出使突厥。

这九死一生的勾当,李渊自然舍不得裴寂冒险。

好在刘文静幸不辱命,成功借来了骑兵两千、战马千匹。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大业十三年七月,李渊领兵西进,势如破竹,十一月就攻进了长安,立代王杨侑为天子,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

次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弑杀。六月,经过三让三辞,杨侑成功禅位于李渊。

作为开国重臣,裴寂官拜从二品的尚书右仆射,金银财宝赏赐无数,而刘文静官拜正三品的纳言(门下侍中)。

从这里便能看出,李渊处事颇有不公。裴寂只是与他有旧,若论功劳,绝比不上刘文静。就算他心里偏爱裴寂,也不该让两人的品秩上下有差。

至此,裴、刘二人的嫌隙愈来愈大,但刘文静还能忍。

可是,总有忍不了的时候。

那就是浅水原之战。

当时,盘踞陇西的薛举、薛仁杲父子起兵进犯,秦王李世民挂帅出征,刘文静为元帅府长史,一路随行。不巧的是,李世民犯了疾病,将军事全权委托给了刘文静。刘文静立功心切,不听李世民的告诫,私自出兵,大军溃败。

李渊十分生气,免除了他的一切职务。李世民力保,才免了死罪。

不久,薛仁杲再次进犯,李世民又将刘文静带在身边,这一次打了胜仗,刘文静也得以恢复爵位,只是官职变成了户部尚书,成为了裴寂的下属。

这一下,刘文静心中的愤怒就再也忍不住了。

他自视才干不输裴寂,又屡次东征西讨,军功赫赫。而裴寂只不过靠着与李渊有旧,只会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竟然做到了秦王之下、臣子第一的位置,他裴寂何德何能?

有一次,刘文静喝醉了酒,对他的弟弟大倒苦水,言语之间尽是怨恨。

要说人走了背运,总是祸不单行,而且你还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来。

刘文静的第一个悲剧就在于他弟弟太爱他了。

他弟弟听了兄长无君无父的怨恨之言,担忧兄长是不是被邪魅附身才有此狂悖之举,所以召来了巫师驱邪。

刚好,刘文静这段时间心情不佳,冷落了一位妾室。妾室以为他有了新欢,怨恨不已,心生歹意,便将此事告知了自己的兄长。

这是他的第二个悲剧。

巫蛊之术在古代是大忌,汉武帝就因为此事,诛连了一万余人。妾室的兄长丝毫不敢隐瞒,立马上报。

李渊勃然大怒,刘文静再次锒铛入狱。

而他的第三个悲剧就是,此案的主审官之一是裴寂。

昔日的从龙二臣,对方圣眷正隆,居高临下当了审判官,自己惹怒天颜,身穿囚服任人宰割。此情此景,刘文静的心中无比酸楚。他始终没想明白,局面为何能到此等地步?

于是,他愤怒了,将自己心中所想尽情宣泄:“起义之初,忝为司马,计与长史位望略同,今寂为仆射,据甲第,臣官赏不异众人,东西征讨,家口无托,实有觖望之心。”

这段话明明白白,他不是在此时才对裴寂不满,而是在担任大将军府司马之时,就已然不忿居于裴寂之下了。

而背后之意,便是直指当今天子李渊处事不公,赏罚不明。

这是他的第四个悲剧,不懂委曲求全,即使面对的是天子,他也要将胸中愤恨一吐为快。

朝中大臣包括李世民在内,都认为刘文静有草创之功,断然不至于谋反。

不知当时的李世民是否对刘文静产生了厌恶,此时提刘文静的功劳,无疑是在李渊的脸上又给了一记耳光。

满朝大臣都知道刘文静有功,那就是在指责皇帝心有偏颇。

李渊是决计受不了的,大臣们的求情,反而是害了刘文静。

但李渊不想背杀功臣的恶名,这时裴寂又献言了。他认为刘文静有大才,既已心有怨恨,即使将其赦免,日后也会投奔他处了。若不杀之,必留后患。

裴寂的才干便在于此,揣摩君心被他运用得炉火纯青。

于是,大唐的开国元勋刘文静便身首异处了。

巧合的是,李世民登基之后,裴寂再也揣摩不了圣意,因为李世民早已对他厌恶至极。

贞观三年,裴寂因妄结妖人惨遭流放,李世民特地斥责他:“计公勋庸,不至于此,徒以恩泽,特居第一。”

不仅如此,李世民还为刘文静追复官爵,让刘文静而儿子袭封鲁国公的爵位。

这是赤裸裸在为刘文静鸣不平。

讽刺的是,刘文静的儿子刘树义怨恨李渊听信谣言杀了他的父亲,真的谋反了。

通过刘文静的悲剧,我们必须明白,一定不要纳妾。

李渊

上一个: 为何武则天初次侍寝就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才人

下一个: 为唐朝的创建立下不世之功的刘文静,为何被李渊处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