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历史解密

杨时:程门立雪背后的精神丰碑与人格力量

作者:Marshall2025-05-16      来源:爱上历史

北宋时期,杨时(1053年—1135年)以“程门立雪”的典故成为尊师重道的典范。这位闽学鼻祖不仅以学术成就闻名,更以坚韧不拔的求学精神、谦逊有礼的品格与济世为民的情怀,为后世树立了精神标杆。

一、尊师重道:雪中侍立的赤诚之心

杨时尊师重道的精神,在“程门立雪”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元祐八年(1093年),他与游酢冒雪前往洛阳拜见程颐,彼时程颐正在瞑坐,二人便在门外静候。待程颐醒来时,门外积雪已深达一尺,二人仍恭敬侍立,衣帽皆白。这一场景被后世传颂为尊师重道的至高典范,程颐曾感慨:“吾道南矣!”

杨时的尊师并非流于形式。他早年师从程颢,程颢病逝后,他仍坚持向程颐求教,即便已考中进士、官至知县,仍以“道未明”为由虚心求学。这种对师道的敬畏与对学问的虔诚,贯穿其一生。

二、勤奋好学:求知若渴的治学精神

杨时的勤奋好学,源于对知识的无限渴望。他自幼聪颖,七岁能诗、八岁能赋,被誉为“神童”,却从未因此自满。为钻研理学,他放弃仕途坦途,专程赴洛阳求学,在程门苦读数年。其代表作《此日不再得示同学》中写道:“此日不再得,此身何由安?”以诗明志,勉励学子珍惜光阴、勤学不辍。

在学术上,杨时以“穷理尽性”为追求。他不仅精研《春秋》《易经》,更将“二程”洛学南传,奠定闽学基础。朱熹曾评价:“龟山倡道东南,士人游其门者甚众。”其治学严谨,常与老师书信往来探讨学问,甚至为《西铭》中的“理一分殊”之辩,专程写信求教程颐。

三、谦逊有礼:克己复礼的君子之风

杨时的谦逊,体现在其待人接物的细节中。他虽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却从不以学术权威自居。在《寄明道先生问春秋》中,他以“后学杨时”自称,言辞恳切;在朝堂上,他多次直言进谏,却始终以“臣愚见”自谦。这种谦逊并非软弱,而是源于对学问的敬畏与对自我的清醒认知。

其家风亦以谦逊为本。杨时育有五子,皆中进士,父子六人被称为“杨氏丹桂六枝芳”。他以身作则,教导子女“沉浸经书,穷推力索”,将谦逊与勤学融入家训。这种品格不仅成就了其学术地位,更使其在民间享有“清廉正直”的声誉。

四、济世为民:以学治世的担当情怀

杨时的精神内核,最终指向济世为民的实践。他为官三十余载,历任浏阳、余杭、萧山等县知县,所到之处皆以仁政惠民。在浏阳任上,他救饥荒、兴学堂,将“飞鷃芳草”“鸿阁斜阳”化为当地文化地标;在萧山,他率百姓筑湘湖,灌溉农田十四万余亩,至今仍泽被后世。

面对金兵南侵,他力主抗金,直言“收人心为先”,并多次上书朝廷建言献策。其晚年隐居东林书院讲学,仍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宗旨,培养弟子千余人,将理学思想播撒至东南大地。

五、精神传承:跨越千年的文化灯塔

杨时的精神遗产,早已超越个人范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其“程门立雪”的故事被写入《宋史》,成为后世尊师重道的典范;其学术思想经罗从彦、李侗传承至朱熹,最终形成闽学体系,影响中国思想史八百年。

在当代,杨时精神仍具现实意义。其尊师重道提醒我们敬畏知识、尊重师长;其勤奋好学激励学子珍惜光阴、追求真理;其谦逊有礼告诫世人克己复礼、修身齐家;其济世为民则启示为政者以民为本、担当作为。

结语

杨时的一生,是精神与行动的统一。他以雪中侍立的赤诚、以笔耕不辍的勤勉、以谦和克己的品格、以兼济天下的胸怀,诠释了何为“士人风骨”。在物质丰裕而精神易惑的今天,重读杨时,或许能让我们在浮躁中寻回一份对知识的敬畏、对师道的尊崇、对家国的担当。

上一个: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个: 明智光秀的怨恨:被历史书写的“叛臣”与被遮蔽的真相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