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清朝

康熙与汤若望:凌迟之刑的真相与误解

作者:Marshall2025-01-13      来源:爱上历史

在历史的长河中,康熙皇帝与汤若望的故事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关于康熙为何凌迟处死汤若望的传闻,更是引发了诸多猜测与讨论。然而,根据真实资料,这一说法其实存在误解。

一、汤若望与清朝宫廷的渊源

汤若望,德国耶稣会传教士,原名约翰·亚当·沙尔·冯·白尔,字道未。他在顺治年间就担任了钦天监监正,将西洋历法引入中国,并得到了顺治帝的赏识和支持。顺治帝甚至私下里称呼他为“爷爷”,可见两人关系之亲近。汤若望不仅在天文学领域有所建树,还积极参与了清朝的历法改革,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二、汤若望遭遇的指控与危机

然而,顺治帝去世后,汤若望的危机也随之到来。康熙三年(1664年),杨光先呈奏《请诛邪教状》,公开指责汤若望等人潜谋造反,邪说惑众,历法荒谬。这一指控迅速引发了朝廷内部的争议和动荡。由于当时西洋历法已经在中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作为一种西方宗教文化的基督教势力也非常大,这引来了传统士大夫的极端不满,并视其为异端。

三、“凌迟之刑”的真相

在议政王会议会审后,汤若望被判凌迟处死。然而,这一判决并未立即执行。正巧这时京师爆发了地震,康熙帝为了赎罪,宣布大赦天下,凌迟处死汤若望的事因此被搁置了下来。加之孝庄太皇太后极力说情,汤若望最终得以免于刑罚。实际上,汤若望在康熙五年(1666年)就已经因病在北京去世,终年七十五岁。因此,所谓的“凌迟之刑”并未真正执行。

四、康熙对汤若望的平反与纪念

尽管汤若望在生前遭遇了许多争议和指控,但康熙帝在后来逐渐认识到了他的贡献和价值。康熙七年(1668年),经过勘测证明西洋新法优于旧法后,杨光先遭到革职,南怀仁上任,汤若望的西洋新法又重新得到了采用。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发布了对汤若望的祭文。康熙九年(1670年),康熙帝下旨重新恢复使用汤若望的时宪历,并正式为汤若望平反。

康熙 汤若望

上一个: 孝庄皇后是不是皇太极一生的挚爱

下一个: 努尔哈赤:历史上杰出的领袖与军事天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