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1年6月17日,莫卧儿帝国皇后蒙泰姬·玛哈尔(泰姬)在南印度德干高原的军营中因难产去世,年仅38岁。这位波斯贵族之女在19年婚姻中为沙贾汗皇帝诞下14个子女,其生育频率堪称“皇室奇迹”。然而,这场以生命为代价的繁衍,不仅未能延续帝国的辉煌,反而成为莫卧儿王朝权力斗争的导火索。
一、生育机器:泰姬的悲剧与帝国的“人口红利”
泰姬的生育史堪称一部皇室生存教科书。自1612年与沙贾汗成婚至1631年逝世,她平均每年诞下一子,甚至在1628-1630年间连续三年产子。这种超高频生育的背后,是莫卧儿帝国对皇室血脉的迫切需求——沙贾汗需通过子嗣数量巩固继承权,而泰姬的波斯血统(其父为莫卧儿重臣阿萨夫汗)则赋予子女政治合法性。
然而,这种“人口红利”代价惨重。泰姬临终前身体已极度虚弱,产后感染引发的持续高烧让她形容枯槁。沙贾汗虽调集全国名医,却无法挽回爱妻生命。更讽刺的是,泰姬的14个子女中,仅有6人活至成年,其余8人或夭折于襁褓,或死于宫廷阴谋,死亡率高达57%。这一数据暴露出皇室生育的残酷真相:在权力与血缘的博弈中,新生儿不过是棋盘上的筹码。
二、权力真空:幼主继位引发的帝国危机
泰姬去世时,其长子达拉·舒科年仅13岁,次子沙舒贾9岁,三子奥朗则布7岁,幼子穆拉德·巴克什仅3岁。沙贾汗为保护幼子,将达拉·舒科立为王储,并委任其祖父阿萨夫汗为摄政王。然而,这一安排未能平息权力争夺。
1657年,沙贾汗突发重病,帝国陷入继承危机。四位成年王子迅速展开夺嫡之战:
达拉·舒科:作为王储,他主张世俗化改革,试图削弱宗教势力对帝国的控制,却因改革触怒保守派贵族。
沙舒贾:盘踞孟加拉,自立为帝,其军队在恒河流域与中央军对峙,引发持续两年的内战。
穆拉德·巴克什:控制古吉拉特,与奥朗则布结盟,却在决战前夜被盟友毒杀,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奥朗则布:以宗教极端主义为旗帜,联合德干高原诸侯,最终在1658年的萨姆加尔战役中击败兄长,囚禁父亲,屠杀侄辈,开启长达49年的铁血统治。
这场内战导致莫卧儿帝国损失20万精锐部队,德干高原的马拉塔人趁机崛起,为帝国衰落埋下伏笔。泰姬的14个子女中,除奥朗则布外,其余三人或被杀、或被囚、或流亡,完美印证了“最是无情帝王家”的历史定律。
三、血缘诅咒:奥朗则布的统治与家族覆灭
奥朗则布虽统一帝国,但其极端政策加速了家族分裂。他恢复对非穆斯林征收人头税,引发印度教徒大规模起义;处决锡克教第九代祖师,导致锡克教从和平教派转变为军事组织;更将泰姬陵的黄金穹顶熔毁充作军费,被后世视为对母亲陵墓的亵渎。
奥朗则布的子女继承了父辈的残酷基因。其长子穆阿扎姆与次子阿扎姆为争夺王位,在1707年爆发贾贾乌战役,双方投入15万大军,战死者超5万人。穆阿扎姆虽胜,却在登基后立即处决所有兄弟及其子嗣,彻底终结泰姬的血脉传承。至此,泰姬的14个子女所衍生的32个孙辈中,仅有2人存活至成年,且均无后代,莫卧儿王朝的直系皇族就此绝嗣。
四、历史回响:泰姬陵的永恒见证
当奥朗则布的孙子在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中被英国人绞杀时,泰姬陵已矗立209年。这座用28种宝石镶嵌的白色大理石建筑,见证了莫卧儿帝国从鼎盛到衰亡的全过程。沙贾汗原计划在亚穆纳河对岸建造黑色泰姬陵与爱妻遥相呼应,却因晚年遭儿子囚禁而未能实现。如今,泰姬陵的倒影池中,映照的不仅是沙贾汗的痴情,更是一个帝国因权力争夺而支离破碎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