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历史解密

翰墨丹心铸风骨:揭傒斯的多维艺术造诣与精神传承

作者:Marshall2025-04-27      来源:爱上历史

在元代文化星空中,揭傒斯以"诗文冠冕、翰墨风流"的卓越成就,与虞集、杨载、范梈并称"元诗四大家",更与虞集、柳贯、黄溍共为"儒林四杰"。这位出身江西丰城的寒门才子,用毕生心血在文学、史学、书法三大领域构筑起巍峨丰碑,其艺术成就犹如三棱镜般折射出元代文化的多元光辉。

一、诗坛清音:现实主义的笔锋与哲思

揭傒斯的诗歌创作犹如一柄解剖社会的手术刀,既承袭杜甫"即事名篇"的批判传统,又开创元诗"清婉丽密"的新风。其代表作《大饥行》以"去年旱毁才五六,今年家家食无粟"的质朴笔触,将元代大饥荒中"官虽差官遍里闾,贪廉异政致泽殊"的官场百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而《高邮城》中"城上种麦,城下种桑"的今昔对比,则暗含对盛世危局的隐忧。

在艺术表现上,揭傒斯善用"以小见大"的春秋笔法。《临川女》以五言古体诗形式,讲述十三岁盲女"五岁丧父,家贫弃养"的悲剧,通过"母女相抱痛哭"的细节,折射出元代底层女性的生存困境。这种"诗史互证"的创作理念,使其诗歌兼具文学价值与史料意义,正如虞集所言"如美女簪花,素以为绚"。

二、史笔如椽:三史总裁的治学精神

作为辽、金、宋三史的总纂官,揭傒斯在史学领域展现出"直笔著信史"的操守。面对金朝遗老"为尊者讳"的压力,他坚持"凡朝政得失,人事功过,均以是非衡量"的修史原则,在《金史·地理志》中详载金朝屯田制度对北疆开发的贡献,又在《宋史·忠义传》中增补文天祥、陆秀夫等抗元义士事迹。这种"不隐恶,不溢美"的史家风骨,使其主持修撰的《辽史》成为二十四史中体例最严谨者之一。

在史馆任职期间,揭傒斯首创"史官轮值制",要求参与修史的学者"晨入暮出,不携私书",更将个人俸禄的三分之一用于购置史料典籍。这种"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治学态度,使其在至正四年七月四日完成《辽史》初稿后,仍坚持"逐日校勘,夜以继日",终因寒疾殉职于史馆,留下"丹心照汗青"的千古佳话。

三、翰墨风神:晋唐书道的传承与创新

揭傒斯的书法艺术堪称元代"复古主义"的典范。其楷书代表作《跋陆柬之文赋》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用笔"如刀画玉",既得欧阳询险峻之势,又具王羲之温润之韵。在《临智永真草二体千字文》中,他将智永禅师的圆融笔意与张旭草书的跌宕气韵熔铸一炉,创造出"峻挺可观"的独特风貌。元代书法家郑杓评价其书"楷法精健闲雅,行草流畅清秀",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揭傒斯"师古而不泥古"的创作理念。

在书法理论上,揭傒斯主张"以儒家思想复书之古",强调"字如其人"的道德修为。他在《奎章阁学书记》中提出"游于艺"的观点,认为书法不仅是技艺锤炼,更是"养浩然之气"的途径。这种将艺术追求与道德修养相统一的理念,使其书法作品在实用价值之外,更承载着"文以载道"的精神内核。

四、精神丰碑:寒门士子的文化担当

揭傒斯的艺术成就背后,是寒门士子"穷且益坚"的文化担当。他五岁随父启蒙,十二岁即通晓经史百家,却因家贫"远游湘汉,讲学谋生"三十余载。即便在元文宗时官至奎章阁授经郎,仍保持着"布衣本色"——朝廷赐马坚辞不受,学生集资赠马转手变卖,这种"不汲汲于富贵"的品格,与其"养人"的政治主张一脉相承。

在《太平政要策》中,揭傒斯提出"人才当休养于朝廷"的用人理念,主张建立"储才于未用"的制度。这种思想贯穿其教育实践,他在奎章阁授课时"日早步行最先至",对皇亲国戚子弟"执主宾之礼甚谨",培养出众多"不贪功名"的清廉官员。这种将个人修养、艺术追求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的精神境界,使其成为元代士人阶层的道德标杆。

揭傒斯的艺术遗产犹如一座文化富矿,其诗歌中的现实关怀、史书里的求真精神、书法间的道德意蕴,共同构筑起中华文化"文质彬彬"的审美范式。当我们在故宫博物院凝视其《跋胡虔汲水蕃部图》的题跋时,在《四库全书》中翻阅《辽史》的史论时,在《元诗选》里吟诵《临川女》的悲歌时,这位寒门才子的精神血脉仍在华夏文明的脉络中汩汩流淌。

上一个: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个: 孤忠明月照寒江:论斛律光的刚直性格与悲剧命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