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历史解密

张说:功过交织的盛唐名相——人性复杂性的历史镜像

作者:Marshall2025-08-21      来源:爱上历史

在唐朝开元盛世的政治图景中,张说(667-730年)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传奇人物。他三度拜相、掌文坛三十年,既是推动“开元之治”的改革者,又是因性格缺陷屡遭弹劾的矛盾体。评价其是否为“好人”,需穿透历史记载的褒贬迷雾,从政治功绩、文学贡献与人格缺陷的多维视角展开剖析。

一、政治功绩:改革先锋与盛世奠基者

张说的政治生涯与唐朝由乱入治的关键节点紧密交织。他早年因不肯诬陷宰相魏元忠而被流放钦州,展现出刚正不阿的品格;景云二年(711年)任宰相后,力主削减藩镇兵权、整顿府兵制,为开元年间军事改革奠定基础。其最突出的贡献在于文化制度建设:

典章制度革新:主持编修《唐六典》《大唐开元礼》等典籍,构建起唐朝法律与礼仪的完整体系,被史家誉为“发明典章,开元文物彬彬,说居力多”。

封禅大典的推动者:开元十三年(725年),张说力排众议促成唐玄宗封禅泰山,通过规范祭祀礼仪强化中央集权,其女婿郑镒因封禅仪式中“五日间阶至五品”的典故,更衍生出“泰山”代指岳父的民俗文化。

边疆治理的实干家:任朔方节度使时,他单骑入突厥营帐,以“黄羊肉不畏食,野马血不畏刺”的胆识化解九姓部族叛乱,展现军事才能与外交智慧。

这些政治实践证明,张说是盛唐制度转型的核心推手,其改革举措对唐朝中期的政治稳定与文化繁荣影响深远。

二、文学贡献:文坛领袖与“大手笔”典范

作为开元文宗,张说的文学成就与其政治地位相辅相成。他与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其创作呈现三大特征:

碑志文学的集大成者:现存211篇文章中,墓志铭占比近半,以《齐国公主神道碑铭》等作品开创唐代碑志“以文载道”的范式,被《旧唐书》赞为“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

盛唐气象的诗性表达:贬谪岳州期间创作的《巴陵早秋》等山水诗,以“云水方浩浩,离忧何平时”的意境,将个人际遇与时代精神熔铸一体,推动初唐宫廷诗向盛唐山水田园诗的转型。

文学理论的开拓者:他提出“风骨论”,强调“诗道志安肆,诗体宽严殊”,直接影响了张九龄、贺知章等后辈的创作取向,为盛唐诗歌的黄金时代奠定理论基础。

从文化传承角度看,张说堪称盛唐文学的“精神教父”,其文风与政见共同塑造了开元年间的时代气质。

三、人格缺陷:权力欲望与性格暴烈的双重阴影

尽管功绩卓著,张说的历史评价始终存在争议,其性格缺陷成为后世诟病的主要焦点:

权力斗争的激进参与者:与姚崇的“君子之争”演变为政治报复,姚崇临终前设计“以财换碑志”的典故,虽凸显张说的贪财弱点,但也反映其深陷权力博弈的无奈;而与李林甫的党争则彻底暴露其政治短视,最终被诬“受贿枉法”而罢相。

性格暴烈的负面效应:史载其“喜怒无常,常呵斥同僚”,甚至因琐事拔刀相向,这种性格缺陷导致其虽“位高望隆”,却“推藉后进”的提携之举常被猜忌掩盖,张九龄等门生始终难以完全摆脱其政治阴影。

经济问题的道德污点:接受魏元忠家属贿赂、利用封禅大典提拔亲信等行为,虽未达到“奸佞”程度,但与其“文贞”谥号形成鲜明反差,成为后世评价其“非纯善”的重要依据。

四、历史定位:复杂人性的时代注脚

张说的历史形象,本质上是盛唐政治生态的微观缩影。他的刚正与贪婪、改革魄力与性格缺陷,共同构成一个立体化的政治家形象:

从制度建设看,他是开元盛世的“架构师”,其改革举措为唐朝中期的繁荣提供制度保障;

从文化传承看,他是盛唐文学的“摆渡人”,通过提携后进与理论创新,推动唐代文化完成从初唐到盛唐的跨越;

从人性维度看,他是权力场中的“悲剧英雄”,其性格缺陷与政治野心相互交织,最终在党争中陨落,折射出专制体制下文人从政的必然困境。

上一个: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个: 翰林学士的品级演变:从无品级到中枢要职的权力跃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