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逝,临终前任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即八大顾命大臣,同时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即慈禧掌管),试图以此平衡各方势力。然而,这场看似周密的安排,最终却以八大顾命大臣的失败告终,原因何在?
权力架构漏洞:两枚印章的致命掣肘
咸丰帝精心设计的权力架构看似巧妙,实则存在致命漏洞。他赋予两宫太后两枚印章,规定奏折需经顾命大臣拟旨缮进,再由两宫太后阅后加盖“御赏”和“同道堂”二印方能生效。这一设计本意是让三方相互制衡,却没想到两宫太后凭借印章获得了一票否决权。
八大顾命大臣虽负责政务处理,但最终决策权却掌握在两宫太后手中。若两宫太后不同意,即便顾命大臣拟好谕旨,也无法生效。这种权力架构使得顾命大臣的决策权力大打折扣,在实际政治运作中处处受限。例如,在处理一些重要政务时,顾命大臣提出的方案往往因两宫太后未加盖印章而无法推行,极大地影响了行政效率,也让他们在政治斗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决策失误:错失联合奕?的良机
在权力博弈中,八大顾命大臣做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错误决策——未能争取到恭亲王奕?的支持。奕?作为咸丰帝的弟弟,在朝中拥有一定的政治势力和军事力量。当时,奕?对未被列入顾命大臣名单心怀不满,且与两宫太后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都希望在权力格局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八大顾命大臣本应意识到奕?的重要性,积极拉拢他,以壮大自身力量,形成对两宫太后的有效制衡。然而,他们却因权力欲望作祟,不愿与奕?分享权力,甚至将奕?视为潜在威胁,加以排斥。这一决策使得奕?不得不转而与两宫太后联合,共同对抗八大顾命大臣。奕?的加入,让两宫太后一方的实力大增,彻底打破了原有的权力平衡,使八大顾命大臣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政治斗争经验不足:应对迟缓与策略失误
八大顾命大臣长期身处权力中心,但多以执行政务为主,缺乏应对复杂政治斗争的经验。当两宫太后与奕?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时,他们显得措手不及,应对迟缓。
两宫太后在从避暑山庄回北京的路上,就已开始积极准备政变。她们拉拢醇郡王奕譞,掌握实际军事权力;争取御史董元醇等官员支持,为政变制造舆论;同时与奕?密切沟通,确定政变计划。而八大顾命大臣对此却毫无察觉,仍沉浸在原有的权力格局中,未能及时察觉到危险的气息。
直到两宫太后和奕?发动政变,他们才如梦初醒,但此时已错失了最佳应对时机。在政变过程中,八大顾命大臣的应对策略也屡屡失误。他们试图以咸丰帝的遗诏和皇制为由,拒绝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却未能提出有效的反制措施。在军事上,他们未能有效调动军队进行抵抗,导致在政治斗争中节节败退。
民心向背:不得人心的统治方式
八大顾命大臣在执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不得人心的统治方式,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失败。他们专横跋扈,排挤异己,大权独揽,引起了朝中大臣和地方官员的不满。例如,肃顺等人结党营私,任人唯亲,使得朝廷上下乌烟瘴气。
在对待两宫太后和奕?的问题上,他们态度强硬,毫不妥协,进一步激化了矛盾。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仅损害了朝廷的利益,也失去了民心。相比之下,两宫太后和奕?则善于笼络人心,争取各方支持。他们以“清君侧”为名,发动政变,得到了许多官员和百姓的响应。在民心向背的较量中,八大顾命大臣显然处于劣势。
八大顾命大臣的失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权力架构的漏洞、决策失误、政治斗争经验不足以及不得人心的统治方式,都成为他们在权力博弈中失败的导火索。这场失败,不仅改变了清朝的政治格局,也让慈禧太后得以掌握大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