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蔡文姬,似乎总是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她传世的作品不多,但却是东汉末年公认的才女,她一生三次嫁人,与曹操关系密切,注定是个传奇。
生不逢时,无奈初嫁
才女,似乎总是不被上苍良好对待,“才女”二字更多的是她们背后的辛酸,成长于东汉末年的文姬,更是如此。
蔡文姬,原名蔡琰,字昭姬,后人修史时,因要避司马昭的“昭”字讳,故改记为文姬。
文姬的父亲蔡邕精通书法,善于音律,文姬自小便深得蔡邕真传,可惜迄今为止,文姬所写书法只保留了一帖,该帖也仅有14字,这是中国书法文化史上遗失的巨大财富。
关于文姬的琴艺,相信大家早有耳闻。《三字经》中更是直接唱道:“蔡文姬,能辨琴。”三岁的文姬在庭院玩耍,父亲在房中抚琴,突然琴弦崩断,文姬在庭院自信大喊:“第三根!”而后父亲又故意弹断一根弦,文姬再次辨认回答:“第五根!”
从那一刻起,就预示着千古第一琴女的诞生。
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这便是闻名古今中外的“焦尾琴”,蔡邕逝后,此琴一直陪着文姬度过余生。
文姬就像是一株刚刚盛开的出水芙蓉,迹远而清疏,只愿把香气化作琴音,以馥郁之淡雅,笼罩着世界。可是,倘若这朵芙蓉绽放在滂沱大雨之下,那它的绽放只会成为一个凄清的梦,美丽却又遥远。
这一年,她十六岁,正值豆蔻年华,她的才华是她名扬中原乃至匈奴地区的保证,却也成了她一生的障碍。
蔡邕此时正被董卓势力逼迫,在他手下苟且为官,董卓觊觎文姬的才华与美貌,欲强娶文姬为妻,无奈的蔡邕只好尽快修书一封送往曹操。在这里需要提一下,蔡邕本是与曹操能一起煮酒论英雄的死党,后归隐林中一段日子,却又被董卓强拉入朝。
因为蔡邕的书法和琴艺,也因为文姬受世人瞩目的才华,曹操一直很重视蔡家。因此,一有急事,蔡邕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向曹操求助。
信的大致内容便是让曹操尽快做主,安排文姬嫁给一位叫卫仲道的年轻人,卫仲道是卫青的后人,卫与蔡自是门当户对,且卫仲道早已对文姬仰慕许久。
可文姬,却不太情愿,因为文姬从未见过此人,有的只是偶尔从父亲口中听闻对此人的赞美之词,但为了不被董卓霸占,文姬也只好认命,无奈出嫁。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初不适,推进了浅相遇,也为日后的深相知奠定了基础,日子久了,两人的感情也越来越深,眼看一段才子佳人式的恋情似乎将就此展开,可卫仲道却因病去世……
文姬对世人来说是难得一见的才女,可此时对卫家来说,就只是一个没有子嗣的拖油瓶,甚至被认为是克死卫仲道的元凶。此时的文姬,也只好离开卫府,回到自己的娘家。可不久之后,一个噩耗传来,她的未来似乎一片渺茫。
遭逢乱世,二嫁匈奴
王允利用貂蝉的美人计将董卓斩于吕布刀下,此时的王允不顾大臣反对,欲彻底清理董卓余党,并扬言要将董卓头颅挂于城墙之上。蔡邕不忍,为董卓求情,正好触碰到王允的雷区,刚好王允将清理余党,蔡邕便如自投罗网,王允便用蔡邕“开刀”。
文姬在短短几月间先失夫后失父,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随子。夫与父与子,可以说是一个女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文姬却在一瞬间失去了前两个,而自己又未曾有个子嗣,现在她的身边只剩下一把经过时光打磨的焦尾琴,她感到迷茫,此时妹妹明姬的一封信,为她带来了希望。
明姬刚刚痛失一子,希望姐姐前来陪伴自己度过这困难的时光,文姬没有多想,便踏上了旅途,可她不知道,正是这缥缈的希望,让她陷入了十四年的泥沼。
文姬的一生似乎永远无法与“生不逢时”四个字脱离,刚好就在前行的路上,文姬一行人遭遇了匈奴的袭击。
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姬,只好一直抱着怀里的焦尾琴,任匈奴们欺凌。这一次,她的才华成为了她的救命稻草,有的匈奴认出了她,敬重于她的学识,文姬也为他们抚琴,安抚他们躁动不安的心。
慢慢的,琴音传入了匈奴左贤王的耳中,左贤王当机立断,娶下文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