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李建成和李世民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李建成分明才是太子,为什么李渊还让李世民手握重兵呢?
李渊表示没的办法啊,谁叫自己这个儿子这么卓越呢?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影视剧照:太穆皇后窦氏与唐高祖李渊)
都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唐高祖李渊一生共有二十二个儿子,在唐代所有皇帝中已经算是超级能生的,这么多儿子,名气最大的也就排名前列的几个儿子,包括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在历史上皆赫赫有名,其他诸多,多寂寂无闻,稍有名气的,如五子楚王李智云、二十四子滕王李元婴,在这几位哥哥面前,也是不足一提的。
唐高祖李渊,在还没有建立唐代之前,已经是一个位高权重、衣食无忧的官二代,祖、父两代效命西魏、北周、隋三朝,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官至太尉,联合丞相宇文泰、大司马独孤信、太保李弼等同保魏室,赐姓大野氏。父亲李,袭封唐国公,在北周官至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娶了同为八柱国之一的独孤信的女儿,与北周明帝宇文毓、隋文帝杨坚是连襟关系,李渊还要喊宇文毓、杨坚姑父。
李渊七岁袭封唐国公,及当婚之年,迎娶北周文帝宇文泰(追尊)外孙女神武郡公窦毅的女儿窦氏为国公夫人,窦氏的母亲是宇文泰之女襄阳公主宇文氏,因此,窦氏还要喊北周明帝宇文毓和北周武帝宇文邕为皇叔父或皇伯父。
从西魏到北周再到隋朝,贵族之间为了加强利益关系,互相联姻是常态。独孤信七个女儿,有三个成了皇后,而且分属于三个王朝,这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可能仅此一例。而身为北周文帝宇文泰外孙女的窦氏嫁给唐国公李渊后,非常争气,先后生下李建成、李元吉、李玄霸、李元吉和平阳昭公主,惋惜,还没等到唐代建立,便在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去世,时年四十五岁,唐高祖即位后,追封为太穆皇后。
窦氏是李渊的嫡妻,因此她所的几个子女都是嫡子女,而且,他(她)们也是李渊最年长的几个孩子。李世民,出生于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8年),从小便聪明机智,见识长远,关键时候刚毅果决,不拘小节,具有冒险家的气质。因此,在李渊的儿子中,李世民是与众不同的一个,相比李建成的保守、李元吉的鲁莽、李玄霸的文短武长,李世民在几个兄弟中综合能力是最强的,能文能武,能屈能伸。
晋阳起兵,李世民首倡
(晋阳起兵)
关于晋阳起兵,到底是李渊自己的主意,还是李世民积极向李渊进言举兵起事,史学界至今还存在着争议。
根据《旧唐书·卷二·本纪第二》记载:“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可知,李世民早在隋炀帝滞留江都不还时,便已预感隋朝气数将尽,毕竟当时已经是四方兵乱突起,形势对隋朝极为不利。李渊移镇晋阳才不过两年,根基尚不稳,此时晋阳一旦乱起来,恐怕李渊自己都无法遏制局势。
李渊身为太原留守,必然要独挡一方为隋朝稳定西北局势,但是,以晋阳令刘文静、晋阳宫监裴寂为首的年轻官员,却并不想为隋朝继续卖命,他们素来与李世民关系密切。局势到了生死存亡关头,李世民便与两人秘密商量起兵造反,又恐李渊反对,就找机会灌醉李渊,然后调兵遣将准备起事,待李渊酒醒,事已难挽,最终答应了起兵。关于晋阳起兵这一事,《新唐书》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世民阴与寂谋,(裴)寂因选晋阳宫人私侍高祖。高祖过寂饮酒,酒酣从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惊。寂曰:“正为宫人奉公,事发当诛,为此尔。”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
隋末天下大乱,连西魏太保李弼的后代李密都落草为寇,成为瓦岗军首领公然与隋朝对抗,还有身为鲜卑贵族之后的宇文化及,更是直接在江都弑杀了隋炀帝。如此乱世,以李渊区区太原留守,如螳臂挡车,再愚忠效命隋朝显然不现实,李世民眼光长远,孤注一掷,力劝李渊起兵反隋,这是一个大局,连李渊都想不到的大局。
李渊反隋之前,所有的儿子中,唯有李世民眼见独到,虽然时至今日,关于反隋之举,到底是李渊本意还是李世民力劝李渊举兵,一直争议不断。但是作为正史的《新唐书》和《旧唐书》都公认为是李世民首议反隋,加上大量其他史料的佐证,可以肯定的是,李世民在反隋这一大事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趋于保守,一昧愚忠的李渊面前,李世民做了太多的努力,最终促使李渊扯起大旗反隋,并凭借自己世家大族的深厚基础,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即在长安称帝,开创了两百多年的大唐盛世。
四方征战,以武服人
(隋末四方割据)
为了反隋,李世民挖空了心思,最终才迫使李渊答应起兵。但这仅仅是开始,李世民,似乎天生就是一个当皇帝的料。
为什么这么说,大家接着往下读,就了解李世民的履历是有多牛,他真的是为大唐的江山稳固付出太多了。
唐代能在短短的不到一年时间里建立,主要还是因为唐军起点很高,当时中原正处于大小势力胶着的状态,李密的瓦岗军、还有河北的夏王窦建德、阴怀二心的王世充,几股势力胶着在河北。李渊反其道而行之,先不介入中原乱局,而是发兵向西,攻取陕甘之地,夺下隋朝国都之一的长安,并就地称帝建立唐代,虽然彼时天下还是乱成一锅粥,但谁先称帝谁就占了上分,这一点,李渊、李世民父子还是很明智的。
攻下河西,进兵河东,夺取隋都大兴城(西安),将关中平原作为唐代一统天下的后方,这一战略方略方针足以看出李世民是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也因此,李渊从一开始便对这个儿子委以重任,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他。在唐代建立过程中,李世民四处征战,所向披靡。义宁二年(618年)五月,隋恭帝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改国号为唐,建元武德,封李世民为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进封秦王,加授雍州牧。
唐代建立之初,李世民的武人集团初具规模,手下名将云集,这成为李世民此后可以叫板太子和齐王的基础,兵权在手,能打仗的将军都听命于他,这样的条件连太子李建成都感到担忧。
唐代建立后,高祖李渊便在长安皇宫享受他的皇帝生活,而李世民则继续领兵四方征战,先后平定割据陇西的薛仁杲、依附突厥占据河东的刘武周、在河北自称夏王的窦建德、在洛阳称帝的王世充、窦建德旧部刘黑闼、瓦岗军的李密等大小十几股割据势力,为唐代的建立与一统立下赫赫战功。
李渊仰赖于李世民这个儿子实现天下一统,这是很令他欣慰的事情,毕竟有一个这么能打仗的儿子,总比将兵权交给外人来的好。
武德四年(621年)六月,秦王李世民大胜班师回朝,在太庙贡献夏王窦建德和郑王王世充两位俘虏,以及隋朝器物车乘。李世民立下如此不朽功绩,把李渊高兴的不得了,为了表彰他的特殊功劳,李渊决定另发徽号,加封他为天策上将军封号、陕东道大行台,位在王公之上,增食邑两万户,至此,李世民已是权势熏天,风光无两,而太子李建成与这个能干的弟弟,关系也开始紧张起来。
不偏不倚
由于李建成是嫡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李建成自然是皇太子的不二人选。李建成的功业虽不如李世民,但他也确实并非碌碌无为之人,在从讨四方的过程中,李建成也出力甚多,高祖为了让李建成熟悉政务,还让他主持朝廷日常工作,做的也是有声有色。司马光就曾高度评价李渊父子三人,说“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泰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
两个儿子都这么卓越,高祖李渊实在难以做到偏爱谁,次子李世民首倡举义,其功之巨,在诸兄弟之上,但因为嫡次子的身份,他终究无缘皇位。或是为了弥补这一遗憾,李渊对李世民的封赏尤其之高,唐代建立后,北方的突厥成为这个新兴王朝的最大外部威胁,李渊需要李世民来独挡一方,因此就必须对他付之以兵权。
太子在内,秦王在外,亦可避免兄弟为争储位而产生矛盾,李渊在处理这两兄弟关系上,最初确实是做到了不偏不倚,对秦王李世民的高度笼络,是他平衡太子党和秦王党的一出妙招。只是到了后面,随着齐王李元吉的加入,形势发生逆转,高祖为了稳固太子的地位,开始不断打压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