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秦朝

李斯为什么帮助胡亥不帮助扶苏 李斯到底是怎么想的

作者:Marshall2022-01-02      来源:爱上历史

今天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李斯,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李斯怎么说都是一个聪明人,李斯为什么不去帮助扶苏?

种种迹象表明,沙丘之谋最大的幕后推手其实是李斯,他自然不会帮助扶苏了。

李斯一生信奉“老鼠哲学”,并以此作为其行动准则。

所谓“老鼠哲学”,是李斯在楚国做小吏的时候,从老鼠身上总结出的一套经验。

李斯发现,即使是老鼠,其实也有尊卑之分。

那些住在厕所的老鼠,混得就很惨,不仅骨瘦如柴,而且整天紧张兮兮的,刚听到人的脚步声就闻风而逃,日子过得十分悲凉。

而那些住在粮仓中的老鼠,个个膘肥身健,不仅吃得好,居住环境也好了很多。

而且那些老鼠即使见到人来了,也懒得挪动下身子。

从老鼠的身上,李斯总结出:环境限制了人的发展上限,想要飞黄腾达,就要去那些能赋予自己荣华富贵的地方。

为了寻找到能让自己飞黄腾达的地方,李斯特意去荀子门下学习。

学成之后,李斯果断选择前往秦国。

因为他已经敏锐地意识到,秦灭六国乃大势所趋,此时前往秦国,必然能赶上风口,建功立业。

当时的秦国人才济济,没点真本事,想要脱颖而出并不容易。

不过这难不倒李斯,他本就聪明,加上在荀子门下刻苦学习多年,练就了一身本领。

很快,他便得到了秦国权臣吕不韦的器重。

通过吕不韦,李斯得以接近秦王嬴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进而得到嬴政的重用。

嬴政采用李斯的策略,最终才使得秦国能够吞并六国,建立秦朝。

可以说,秦朝的建立,李斯功不可没。

而李斯也因此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他以卑微出身得以担任丞相,位极人臣。

他的儿子都娶了秦朝的公主,他的女儿都嫁给了秦朝的皇子。

当时,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

一次,李由回家探亲,百官听闻后,纷纷上门祝贺,一时间李斯家门口车水马龙,甚至比皇宫还热闹。

就在他的家人都为此高兴的时候,李斯却看出了祸端将近。

他相信凡事盛极必衰、物极必反。

现在他已经位极人臣,李家的荣耀已经无以复加,做臣子,他已经做到了尽头,在往后李家必定开始走下坡路。

一般来说,一个家族想长盛不衰是很难的,要么听天由命,要么只能想办法更进一步。

要了解,李斯信奉的可是“老鼠哲学”,逐利才是他的本质,听天由命是不可能的,那么李斯必定会选择更进一步。

不过只要秦始皇在世一天,李斯就不敢有异心。

其实别说李斯,只要秦始皇在世,刘邦项羽等豪杰都翻不起什么浪花。

惋惜,人总有寿终正寝的时候。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天下。

此前他身体就已经不太好,当队伍行进至沙丘的时候,秦始皇病情加重。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了解自己时日不多了,于是下旨召自己的长子扶苏前来,主持自己的葬礼。

就在下旨后不久,秦始皇便去世了

而这份诏书却被中车府令赵高给截留,并未发出去。

当时,秦始皇的幼子胡亥也在随行队伍中。

赵高找到胡亥,极力劝说其图谋皇位。

胡亥年幼,不懂事,因为赵高是他的老师,对赵高很信任。

虽然胡亥一开始觉得这么做不太好,但是在赵高的轮番劝说下,同意了他的计划。

不过赵高明白,想要扶胡亥上位,必须得到丞相李斯的支持,否则计划难以成功。

于是赵高在第一时间找到李斯。

他先是利诱李斯,告诉李斯,扶苏讲究仁义,与秦始皇的治国理念背道而驰。

一旦扶苏登基,和秦始皇一样崇尚法家的李斯必定会被排挤。

而且扶苏和蒙恬的关系很好,到时候必定会让蒙恬担任丞相,李斯到时候日子就不好过了。

但是如果胡亥登基就不一样了,胡亥不懂治国,又缺乏威望,想要治理国家,必须仰仗李斯。

到时候李斯的权势会超过现在,即使封侯也未尝不可。

李斯却一反常态地表示,他是秦朝的忠臣,既然秦始皇想让扶苏继承皇位,他应该听从秦始皇的安排。

而且自古以来更换太子都会使得国家动荡不安,这种事他不能做。

于是赵高又对李斯采取威逼的手段。

他告诉李斯,现在还地的玉玺在胡亥手中,加上胡亥又是皇子,整个出巡队伍已经掌握在胡亥手中。

李斯如果不答应此事,下场会很惨的,而且还会祸及子孙。

在赵高的威逼利诱下,李斯最终才不情不愿地答应了此事。

于是三人合谋发动沙丘之变。

首先隐瞒秦始皇去世的事情,只假装秦始皇重病,不允许大臣接近。

接着以秦始皇的名义下旨,赐死公子扶苏。

蒙恬在旁边劝扶苏先和秦始皇确认诏令真伪,再自尽也不迟。

然而扶苏却不为所动,直接拔剑自刎了。

而胡亥这边,一直等出巡的队伍回到咸阳,才公布秦始皇的死讯。

同时,他们还伪造秦始皇遗诏,让胡亥继承皇位,史称秦二世。

这整件事看上去合情合理,却有一个巨大的破绽,那就是写得太详细了。

图谋皇位这种事,一点泄露可是要掉脑袋了,甚至会祸及子孙,保密工作必须做好。

了解详情的也就李斯、赵高、胡亥三人而已。

就算有些捕风作影的小道消息流传,也不可能这么详细才对。

最多只会写成:三人密谋扶持胡亥当皇帝。

而且司马迁写的《史记》,对于史料的筛选是很考究的,不会自己脑补大段剧情。

所以,应该是密谋的三人中有人故意泄露了此事。

而三人中,胡亥和赵高是肯定不会透露此事的。

毕竟这事爆出来,他们两个就要完蛋。

至于李斯,他在此事中是半个忠臣,只是一时糊涂罢了。

所以,最有可能泄露此事的就是李斯了。

而且李斯信奉“老鼠哲学”,秉持利益至上原则,按常理说,他应该帮助扶苏才对。

因为扶苏是他的女婿。

一旦扶苏继位,即使会重用蒙恬,也不会冷落了李斯的。

毕竟扶苏和蒙恬关系再好,蒙恬也是外人,怎么比得上李斯这个岳丈亲近?

至于扶苏不喜欢法家那套,也不是问题。

李斯投其所好,大讲仁义道德不久好了,这也完全适合“老鼠哲学”的做事准则。

李斯不帮助女婿扶苏,却帮助胡亥,很显然是有更大的图谋。

而扶苏的死,已经给出了暗示。

扶苏为何看到假的秦始皇诏书,就不顾劝阻自刎了?

那诏书很可能是秦始皇亲笔写的,作为秦始皇的儿子,自然认识父亲的字迹。

所以,秦始皇想让扶苏继位,应该是假的。

这应该也是李斯一起传出去的,目的显而易见,就是为了抹黑胡亥,凸显其得国不正。

前面说了,李斯为了避免家族盛极而衰,必定选择更进一步。

说白了就是谋取皇位。

但是他是没这资格的,毕竟他出身低微,并非皇族。

那个年代继位讲究名正言顺,很显然他不满足这条件。

但是李斯博览群书,历史上已经有现成的例子了,那就是“田氏代齐”。

田氏是齐国的贵族,为了能够取代齐国国君,田氏长期广施仁义、收买人心。

最终,齐国百姓都站在田氏这边,背弃了齐国国君,使得田氏得以成为齐国王族。

而李斯的思路就是,广施仁义,抬高自己,然后尽可能抹黑胡亥。

到时候民心都向着他,加上他在朝堂中的巨大势力,最终他可以取代胡亥成为新的皇帝。

所以,在整个沙丘之变中,我们才会看到,当时出行队伍中权势最大的李斯,竟然在赵高面前显得那么弱势。

这都是李斯有意为之,让人们这么觉得的。

明白了这点,就很好理解李斯为何不帮助英明的扶苏,却帮助纨绔子弟胡亥了。

扶苏英明又仁爱,李斯和他争不过人心,而且一旦有些小动作,很可能被扶苏看穿,迎来杀身之祸。

而帮助胡亥就不一样了,胡亥是最佳的背锅人选,又沉迷享乐,不懂治国,好糊弄。

李斯想当皇帝,自然要支持胡亥了。

而胡亥继位后,李斯则加紧布置,为当皇帝做准备。

首先,是秦二世杀诸皇子、大臣。

《史记》上说,这都是赵高怂恿秦二世干的。

因为秦二世得国不正,为了防止其他皇子窥视皇位,起兵反叛,于是找借口诛杀了诸位皇子。

而那些世代侍奉秦国的大臣,在秦朝根深蒂固,胡亥驾驭不了他们,于是也一并诛杀。

但是换个角度想想,此举同样对李斯有利。

李斯想要名正言顺当上皇帝,前提条件就是皇族无后。

否则就算扳倒了胡亥,也轮不到他李斯,而是应该由其他皇子继位。

毕竟,李家的底子太薄了,不像田氏在齐国经营了十几代人,势力庞大且深得人心。

至于那些大臣,也是李斯谋朝篡位的绊脚石,他们忠于皇家,一向瞧不起李斯这种暴发户。

而秦二世想做这么大的事情,不能不询问丞相李斯的意见。

赵高与秦二世的关系再好,毕竟只是内臣,专职侍奉皇家,对于朝中大事并不熟悉。

退一步说,就算秦二世一意孤行,那也要和李斯通个气。

毕竟他登基不久,没有李斯的支持,坐不稳这位置。

所以,胡亥杀诸皇子、杀大臣,肯定是得到了李斯的支持的。

正是因为如此,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身为丞相的李斯竟然一声不吭。

要了解,他后面可是敢直言进谏的。

此时他保持沉默,很能说明问题了。

最终,这些锅都由秦二世和赵高给背了,李斯却得以置身事外。

事实上,秦朝后来之所以会义军四起,就是由于秦二世的乱政。

而李斯前期并不加以阻止,明显是有意为之。

而除了抹黑秦二世外,李斯还进一步把持朝政。

自从陈胜吴广起兵后,各地纷纷响应,一时间到处都是义军

而秦朝由于秦始皇实行外实内虚的策略,导致各地只有用来维持治安的大军。

这些地方部队根本无力应付数量庞大的义军。

使得义军起兵初期势头迅猛,甚至一度打到咸阳城附近。

李斯明白,该他出手了。

当时,章邯提议启用骊山刑徒,发给他们武器,许诺击败叛军就免去他们的刑罚。

秦二世采纳了章邯的意见,并让他率领新组建的大军出战。

要了解,章邯此前就是个文官,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秦二世真的放心让他去领兵?

就算秦二世不懂事,没想到这些,身为丞相的李斯难道看不明白?

事实上,章邯是李斯的人。

秦朝的官制,以“三公”为尊。

虽然李斯贵为丞相,也只是“三公”之一罢了。

他主要负责的是朝廷政务。

而大军方面则由“三公”之一的“太尉”负责。

“太尉”才是秦朝大军的一把手。

李斯想要谋朝篡位,必须要掌握大军。

如何越过“太尉”做到这点呢?

让心腹文官去领兵,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章邯领兵出征,表面上看是为了讨饭义军,实际上是为了让李斯能够掌握大军。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李斯一死,章邯就投降了项羽。

因为他是李斯的人,赵高害死李斯,章邯自然担心被清算。

因此才会在尚可一战的时候,选择了投降项羽。

而章邯在起兵初期,能够横扫天下,也离不开李斯的支持。

除开装备不说,李斯为了为大军筹集粮草可是费了不少心思。

据《前汉纪》记载,当时仅章邯率领的骊山刑徒足有七十万人。

要喂养此等规模的大军,即使在现在都不容易,更何况是几千年前。

由此足以看出,李斯对于此事的非常上心。

事实上,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李斯的表现非常好。

甚至比皇帝秦二世还要忧国忧民,整天为平息战乱,安定天下而努力。

一般来说,如此关心江山社稷的人只有两种。

一种是忠臣,另一种是皇帝。

很显然,信奉“老鼠哲学”的李斯可不是什么忠臣。

那么,他只有可能想当皇帝了。毕竟,他如此任劳任怨,是为了自己。

由此可以看出李斯的野心。

直到这里,李斯的计划进行得非常顺利。

然而他犯了所有聪明人都爱犯的一个错误:自视甚高,把别人都当傻子。

他万万没想到,赵高正窥视着他的丞相之位。

或者,他早已知晓赵高的企图,但是他看不起赵高,认为其不足为虑。

赵高的崛起,源于秦二世诛杀诸皇子和大臣的时候。

当时朝堂上那些传统贵族们被横扫一空,腾出了很多位置。

朝堂上一下子空出这么多位置,朝廷直接要瘫痪。

因此提拔人才,补充人手,势在必行。

趁此机会,赵高通过秦二世提拔了不少自己人。

这些人都出身低微,对皇帝缺乏忠心,他们听命于赵高。

就这样,赵高组建了自己的势力。

当然,李斯也在趁机扩张自己的势力。

在李斯面前,赵高的势力根本不够看。

但是赵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他有秦二世的支持。

其实,当时秦二世虽然贵为皇帝,但是他的号令也就在咸阳城内管用。

出了咸阳城,他这皇帝的命令还不如李斯的管用。

然而,只要在这咸阳城内,那秦二世就是无敌的。

赵高正是看清了这一点,才敢动李斯的。

当时,秦二世不理朝政,沉迷后宫。

李斯为了树立自己忧国忧民的忠臣形象,想要向秦二世进谏,劝说他勤政爱民。

然而李斯一直找不到机会,毕竟秦二世不是太忙了,根本不离开后宫。

赵高把一切看在眼里,一条除掉李斯的计划慢慢在他脑中成型。

赵高称赞李斯忧国忧民,表示愿意帮忙,一旦秦二世有空,他就告诉李斯。

毕竟赵高是宦官,长期陪着秦二世,秦二世什么时候有空,他最清楚。

然后,每次秦二世玩得正嗨的时候,赵高就去告诉李斯,秦二世现在有空。

这就导致李斯每次都在秦二世玩到兴头上的时候前来求见。

如果秦二世只是听歌、看戏,也就罢了,如果他正在努力繁衍后代,多尴尬呀。

一次两次也就算了,次数多了,秦二世对李斯有意见了。

此时,赵高看准时机向秦二世进言。

他告诉秦二世,当初参与沙丘之变的三个人,秦二世当了皇帝,赵高也升了官,唯独李斯依然是丞相,没得到好处。李斯肯定对秦二世心怀不满。

李斯的儿子李由在三川郡担任郡守,但是却不敢出战。

加上义军首领陈胜和李斯是同乡,他们很可能串通一气了。

赵高建议以谋反罪将李斯治罪。

这事情对于秦二世来说太复杂了,他根本理解不过来,不过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还是下旨将李斯给关押起来。

但是秦二世并未将李斯治罪,而是让赵高处理此事。

赵高于是动员他的手下,一起炮制李斯的罪证。最终,秦二世相信了赵高的话,下旨将李斯处死了。

李斯死后,赵高如愿以偿的当上了丞相。

然而他只有野心,没有能力,拿义军一点办法也没有,局势不断恶化。

最终,秦朝在赵高和胡亥的折腾下,走向了灭亡。

而李斯的野心,也随着他的死,埋没在了历史长河中。

人们只了解,秦朝有这么个能人,因为一时糊涂,没有帮助英明的扶苏,而去支持执绔胡亥上位。

李斯 扶苏

上一个: 关于秦始皇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下一个: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死后陵墓为何很寒酸?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