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成(1092—1159)的一生,恰逢中国历史上最剧烈的政权更迭与社会转型期。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攻破汴京,徽、钦二帝被俘北上,北宋灭亡。这一事件史称“靖康之耻”,不仅彻底摧毁了北宋的统治根基,更在中原大地播下了民族仇恨的种子。张九成时年35岁,亲历了汴京沦陷的惨状,目睹了“二帝北狩”的屈辱,这段经历深刻塑造了他此后的人生选择与思想倾向。
南宋建立后,宋高宗赵构定都临安(今杭州),采取“守内虚外”的国策,在军事上依赖岳飞、韩世忠等将领抵御金军,在政治上则重用秦桧等主和派。绍兴和议(1141年)的签订,标志着南宋正式承认金朝对北方领土的占领,以“岁贡”换取偏安。张九成作为主战派官员,因反对议和屡遭贬谪,其仕途的起伏与南宋政治风向的转变紧密相连。
经济困境:积贫积弱与改革困境
北宋自开国以来,通过“强干弱枝”“收精兵、削实权”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虽巩固了统治,却也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至南宋时期,这一问题愈发严重:
财政危机:军费支出庞大(占财政支出70%以上),加之向金朝缴纳的“岁币”,导致国库空虚。张九成在任温州知州时,曾因“军粮征集数量、管理办法不够人性化”与户部发生激烈争执,反映出地方财政与中央需求的矛盾。
土地兼并:权贵阶层通过兼并土地逃避赋税,加剧了社会不公。张九成在镇东军签判任上,曾顶撞上司张宗臣,反对其“滥捕无辜”以完成赋税指标的行为,体现了其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改革失败:庆历新政(1043—1045年)与王安石变法(1069—1085年)均因触犯既得利益集团而失败,张九成主张的“整顿吏治”“匡正官场风气”等改革思想,在南宋守旧势力面前同样难以推行。
思想交锋:理学崛起与儒佛融合
张九成所处的时代,是儒家思想经历千年演进后的关键转折期:
理学兴起:北宋程颢、程颐开创的洛学,经杨时、罗从彦等人的传承,至南宋初年已形成完整体系。张九成师从杨时,继承了“天理”“性善”等核心命题,同时提出“生之谓性、气质之性皆非性”的独特观点,被后世誉为“陆学前茅”。
儒佛互动:南宋时期,禅宗思想深入士大夫阶层,张九成与径山寺名僧大慧宗杲交往密切,其著作中常引用佛经语录,甚至被朱熹斥为“阳儒阴释”。这种儒佛融合的趋势,反映了知识分子在乱世中寻求精神慰藉的需求。
学术传承:张九成创立的“横浦学派”以“心传先圣之道”为宗旨,强调“道在日用”“日用中见道”,对陆九渊心学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其弟子汪应辰、喻樗等人,成为南宋理学传播的关键人物。
社会矛盾:民众苦难与反抗浪潮
南宋政权虽偏安江南,却未能解决根本矛盾:
农民起义:张九成生活的年代,南方爆发了钟相、杨幺起义(1130—1135年),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张九成在邵州任上推行“宽舒民赋、赈济灾民”的政策,正是对农民起义的间接回应。
民族矛盾:金朝的军事压力与文化歧视,激发了汉族士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张九成在殿试对策中痛陈“去谗节欲、远佞防奸”为中兴之本,体现了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地域冲突:南宋建立后,北方移民与江南土著在土地、文化等方面产生矛盾。张九成祖籍涿郡范阳(今河北涿州),后迁居杭州盐官,其家族经历折射出南北文化融合的复杂性。
文化繁荣:文学艺术与科技成就
尽管政治动荡,南宋文化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
文学发展:张九成作为状元出身的文人,其诗文以“言辞恳切、针砭时弊”著称。同时,南宋词坛涌现出辛弃疾、陆游等爱国词人,与张九成的思想形成共鸣。
科技突破:活字印刷术(毕昇发明于北宋,南宋普及)、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武器改进等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变革。张九成在学术研究中广泛引用典籍,得益于印刷术的普及。
城市经济:临安成为当时世界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人口超过百万,商业、手工业发达。张九成在温州任上推行“免酒禁、行丧葬”等政策,促进了地方经济与文化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