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状元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看一看。古代三年才一个状元吗?那么多高官从哪里晋升呢?
有科举以后,考取进士一般三年考一次,每次科举考试的前三甲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各有一名。所以说一般情况下三年一个状元。但也有比较特殊的情况出现,如皇帝下旨开“恩科”,这时就会增加一次科举考试,相应的状元也会增加。
从科举考试开始到结束的1300多年间,一共仅有七百多位状元出现,那么多高官从哪里晋升的?
咱们也来看看古时官员是怎么选拔的:
一、科举考试
既然主题是科举,就先来说一下科举,每次进士考试,取第一甲状元、榜眼、探花只有三个人,叫进士及第;第二甲也有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第三甲也会取一部分人,叫做赐同进士出身。 凡是能够跻身三甲,就是我们常说的进士及第,就可以候补官员。在所有的进士中,只有一甲三人可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选精英考试才可成为庶吉士,他们的职责是给皇帝讲解经史书籍,并帮皇帝起草诏书,是皇帝的秘书,权力很大,当然朝廷也会选派一些进士去外地当一个七品县令、八品县丞之类的,也算主政一方。
二、贵族、高官和功臣后代中选拔
皇亲贵族作为特权群体,他们在朝廷除了具有爵位以外,很多人好在朝廷里占据了显贵的官位。当然这些人是可以不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功臣的后代很多因为先辈们的功劳从而给自己带来为官的资本。很多高官子弟也是因为父辈,被皇帝恩及进入官场。例如清代名臣傅恒、和珅、阿桂等都没能进士及第,依然都是位极人臣,高官显爵。
三、通过“捐官”进入仕途
“捐官”,就是士民向国家捐资纳粟以取得官职。史书记载“从秦朝开始以及汉朝以下的唐、宋、元、明都有捐纳,到清代以后捐纳成为一项制度。 清代“捐官”之风最盛,官员中有很多都是捐纳得的官。在清代时,捐纳制度和科举制度互相补充,一部分人通过科举考试做官,还有一部分人则是通过捐纳制度做官。“捐官”较为出名的李卫,最后官当到从一品,直隶总督、刑部尚书等官位。
所以说,古时候科举考试只是其中一个选官途径,朝廷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选任官员,不会担心没有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