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正三品官员都是些什么大佬?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后人之所以认为“唐朝的正三品都是顶级大佬”,那是因为干活的都是正三品,一品、二品相当于“收藏品”,是用来观赏的,而不是“实用品”。比如大名鼎鼎的狄仁杰,他任宰相时才四品官,死后被追赠一品大员。
事先声明,唐朝的官制很复杂,两百年间出现若干次变动,本文只能按常规说法介绍。看完本文,以后再看相关电视剧,对人物的身份就一目了然。
唐朝官员的等级:品爵勋阶
《新唐书》开宗明义告诉我们,之所以有官员等级划分,是为了“辨贵贱,序劳能”。这跟我们今天的职务高低有本质上的差别,它不光是职务高低的衡量,还是身份贵贱的标准。
其实这一句话就已经点明了唐朝“干活的是三品,养尊处优的才是一、二品”的原因。
唐朝的官员等级有“品、爵、勋、阶”四类,我们分别介绍。
01品
品级用于区分官员职务高低,它强调的是“序劳能”,即官员过往的功绩和能力所匹配的现有职等。
中国官员的品级划分始于魏晋,从一品到九品,以“正”和“从”划分为十八品。古代将“公务员”划分成“官”和“吏”,有品级的称“官”,无品级的称“吏”。
02爵
爵位始于西周分封制,天子以下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自西汉开始,“王”成了事实上的最高等级的爵位。
汉朝封爵除了“王”以外,大多都是“侯爵”,而唐朝则延续西魏以来的习俗,以“王”和“公”为主。
隋唐的“公爵”又分为国公、郡公和县公三等,比如李渊,在隋朝时继承了父亲李昞的“唐国公”,狄仁杰死后追赠“梁国公”(生前受封“汝阳县男”)。
补充说明的是,唐朝的公主虽然不是爵位,但却享受着与王爵同等的待遇。公主的称谓又分为大长公主(皇帝的长辈)、长公主(皇帝的姐妹)和公主(皇帝的女儿)三种,待遇也有一定的差异。
03勋
勋比较特殊,它不像爵位那样可以继承,后期勋逐渐被爵位代替。唐朝的勋位比较杂,常见的有柱国、护军、都尉、骑尉等。
04阶
“阶”是“品级”的细化,它将“正从九品”中的四至九品,又细分为“上”“下”两级,形成三十阶: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正四品上、正四品下、从四品上、从四品下……从九品下。
唐人称“从九品下”以下的为“不入流”,这些不入流的官员其实就是“吏”,其俸禄中央财政不负担,而是由地方财政自筹。因此,唐朝的官员以“不入流”为耻。
通过以上的介绍,您是否明白了,为何官员们通常挂着一堆长长的名头了吧?除了专职和兼职的职务外,还有很多是“爵”或者“勋”。
唐朝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所谓三省,是指由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构成的中枢系统;所谓六部,是指由礼部、吏部、户部、兵部、工部构成的执行机构。
三省的主要职责是朝政的决策、审核和监督,六部的主要职责是执行三省的相关指令。
三省是如何运营的呢?简单来说,中书省负责“拿方案”,即汇总需要决策的政务,并提出具体的指示;门下省负责“盖公章”,即对中书省的决策进行审核,并对执行过程实施监督;尚书省负责“操盘子”,即对形成的决策,协调六部执行。
后期为了提高决策审批的效率,又成立了“政事堂”,将三省的长官集中在一起共议政事。
中书省的一把手叫中书令,副手叫中书侍郎;尚书省一把手叫尚书令,副手叫尚书仆射;门下省一把手叫侍中,副手叫门下侍郎。
当然,这些称谓在不同时期稍有变化,比如早期的“纳言”即后来的“侍中”、“黄门郎”即“门下侍郎”;武则天时期将中书省改称“凤台”,尚书省改称“鸾阁”。
唐朝的“形象大佬”:宰相
由三省长官构成的“政事堂”参政人员,统称“宰相”。这就很清晰地看出“宰相”和“丞相”的差别,丞相是“一人独断外朝政务”,宰相是“权力班子”。
正因为实行了集体决策,因此宰相都是兼职的,是一种泛称。唐朝的宰相没有定员,大致5—7名,前期由三省一、二把手构成,后来扩展到六部尚书等也可以入阁拜相,某些挂着荣誉头衔的“收藏品”也能拜相。
为了显示宰相的尊崇,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先后给加了几个称谓:
1.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从此“参议得失”、“参知政事”就是宰相的代名词;
2.仆射李靖病退,被赐“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从此“平章事”也成了宰相的代称;
3.李勣以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位同中书令、侍中,从此“同三品”也成了宰相的代称。
除了以上这些官职,还有三师三公、特进、开府仪同三司等,都可能进入宰相班子。
唐朝宰相的品级问题
既然宰相是朝廷的核心中枢,那么宰相是不是一品大员呢?
这个问题很复杂,因为他们都是兼职的,所以宰相并没有固定的品级,而是根据他们的专职职务而定,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比如,三省的一把手都是正二品,副手是从二品、正三品,六部尚书则是正三品,六部副手是正四品。而三师三公则是正一品,开府仪同三司是从二品,特进是正二品。
所以,唐朝的宰相品级跨度很大,从正四品到正一品都有。
不过,三省中的尚书省有个特例,当年李世民曾经担任过尚书令,所以他登基后没人敢再担任这个职务,于是两位副手左右尚书仆射成了事实上的尚书省一把手。
为了抬高尚书省的地位,中书省和门下省也常常是一把手空缺,甚至把尚书仆射抬升到从二品。
因此,唐朝的宰相大多都是三品及以下的官员,这才有了“同三品”的说法,由此也给后人留下一个印象:唐朝的牛人都是三品官员。
唐朝的“收藏品”:一二品官员
前面我们讲过,等级是为了“辨贵贱,序劳能”,宰相主要体现在“劳能”上,可帝制时代“贵贱”才重要的,一二品官员主要就体现在“贵贱”两个字上。
我们不展开叙述,仅把唐朝的主要一二品官员罗列出来,您就很清楚了:
正一品: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亲王、公主;
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郡王、国公、郡主;
正二品:特进、辅国大将军、郡公、上柱国;
从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大都督、大都护、镇军大将军、县公。
当然,以上所罗列的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包括王、公们的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外戚等等,都在一二品范围之内。
干活的宰相不如吃白饭的“收藏品”,是不是太不公平了?没办法,帝制社会身份才是最重要的,他们不光自己尊荣,还可以世袭。
当然,宰相们也有可能进阶到一二品阵营,比如狄仁杰,死后追赠“梁国公”,就是从一品大员。唐朝的开国功臣们,生前都封了公爵,比如房玄龄就是一品国公。
有意思的是,房玄龄也是“梁国公”,居然跟狄仁杰一样,其中的蹊跷你读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