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杜衍(978—1057),字世昌,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以清廉刚正、治政有方著称。他一生历经真宗、仁宗两朝,官至宰相,封祁国公,晚年退居睢阳(今河南商丘),与王涣、毕世长、冯平、朱贯并称“睢阳五老”。其生平轶事与后世评价,既折射出宋代士大夫的精神风貌,也彰显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深层内涵。
轶事典故:清廉自守与人格魅力
1. 陋室素衣,安贫乐道
杜衍为官清廉,从不置办私产。庆历七年(1047年)致仕后,他寓居南京应天府(今商丘)的驿站“回车院”,一住十年,直至去世。其居所“第室简陋,葛帷布衾,晚间一灯,荧然欲灭”,饮食仅“粟饭一盂,杂以饼饵”。有人劝他着居士服以显高士风范,他淡然回应:“老而退休,哪能以高士自居呀!”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与同时代官员致仕后扩建园林、广置田产的奢靡之风形成鲜明对比。
2. 宴席交锋,显宰相风骨
一次,杜衍头戴便帽、身着土气便装赴河南府宴会,端坐一隅。恰逢本路发运司管勾文字(官名)到场,众人纷纷起立寒暄,唯杜衍稳坐不动。年轻官员恼羞成怒,厉声质问其官职,杜衍轻声答道:“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对方顿时面红耳赤。此事生动展现了杜衍不事张扬、低调做人的品格,也印证了《宋史》对其“劲正清约”的评价。
3. 断狱明决,昭雪冤案
杜衍任河东刑狱时,曾平反一起诬告案。石州太守高继升被仆人诬告勾结外族谋反,案件拖沓未决,百余人受株连。杜衍接手后,略施计策迫使仆人招供,真相大白后释放无辜,恶奴被判死刑。此案处理后,石州百姓“人人称快”,杜衍亦因此获章献太后赞誉:“吾知之久矣!”
4. 严拒恩降,力守原则
宋仁宗年间,武臣常借功封赏亲属,增加百姓负担。杜衍建议“有功则赏,旁人不得分享”,获仁宗采纳。然三日后,一重臣为亲眷讨官,仁宗碍于情面批条,杜衍正色道:“你只要说‘杜衍不肯’!”最终迫使仁宗收回成命。此举彰显了杜衍不畏权势、坚守原则的刚直性格。
后世评价:一代贤相的历史定位
1. 宋代同僚的推崇
曾巩在《上杜相公书》中赞其“能以天下之材为天下用”,称其任相时“周旋上下,扶持树植”,虽任相仅百日,却“功德不可胜道”。
欧阳修在《太子太师致仕杜祁公墓志铭》中称其“事其上以不欺为忠,推于人以行己取信”,动静“谨而有法,大节伟如”。
王称在《东都事略》中强调杜衍“能抑制侥幸之徒,修明纪纲”,是仁宗朝杜绝滥进的重要人物。
2. 史家的客观论断
《宋史》将杜衍与唐代褚遂良、张九龄、裴度,宋代赵普、寇准等名相并列,称其“劲正清约,皆能靳惜名器,裁抑侥幸,凛然有大臣之概”。
洪迈在《容斋续笔》中痛惜其遭谗言陷害,不得尽展相才,称其为“一代宗臣”。
吕中在《宋史全文》中提及杜衍“任怨尽忠,有大过人之识”,肯定其在庆历新政中的关键作用。
3. 文化符号的传承
杜衍晚年与“睢阳五老”宴集赋诗,成为国宝名画《睢阳五老图》的主人公之一。该图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名家题赞,现分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弗利尔美术馆、耶鲁大学博物馆等地,其题跋在书法史上亦具重要地位。杜衍的形象通过艺术作品跨越时空,成为清廉与雅致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