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的历史长河中,陈执中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他曾两度入朝为宰相,在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一起发生在其家中的婢女死亡事件,却让他陷入了巨大的舆论漩涡,这便是陈执中打死婢女案。
一、案件背景:权力下的婢女命运
陈执中身为宰相,在朝堂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和权力。但在其家庭内部,却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发指的婢女虐待事件。据史料记载,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 年)冬十二月,陈执中家中一名 13 岁的婢女迎儿离奇死去,死因可疑。开封府接到报案后,立即派法医前往检验,结果发现死者迎儿身上伤痕累累,显然是被殴打致死。
实际上,这并非陈执中家中第一次发生婢女被虐打致死的事件。此前,婢女海棠被其爱妾张氏毒打后被迫自缢身亡;另一名婢女被剃发杖背,被迫自杀幸而未死。此次婢女迎儿被毒打后,在寒冬时节被逼裸冻在外,捆住手腕、断绝食物,最终惨死。这些事件反映出在封建社会的权力结构下,婢女地位低下,她们的生命和尊严如同草芥,随时可能被主人践踏。
二、案件争议:究竟谁是凶手
迎儿死后,关于凶手的身份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宰相陈执中亲自打死迎儿。根据司马光《涑水记闻》记载,当时迎儿可能犯了什么过错,在张氏鼓动下,陈执中亲自动手,在这个寒冬时节,把迎儿双手捆绑,关在黑屋子里,然后毒打多次,直至遍体鳞伤、体无完肤的迎儿冻饿而死。
另一种说法则是陈执中的爱妾张氏把迎儿殴打至死。京城坊间流言四起,有人说迎儿生前受陈执中宠妾张氏虐待,现在又被张氏殴打而死。这种说法也并非毫无依据,张氏暴虐成性,此前就有多次毒打婢女的行为。
三、案件审理:各方角力与司法困境
案件发生后,引起了轩然大波。时任殿中侍御史的赵抃立即对宰相陈执中发起弹劾,要求成立一个法庭调查女奴迎儿非正常死亡一事。宋仁宗应陈执中的请求,下令在嘉庆院设置诏狱,并命太常少卿、直史馆齐廓负责审理此案。但不久齐廓就声称生病,宋仁宗改命龙图阁直学士、左司郎中张昪负责审理;张昪又借口不干,宋仁宗只得再另行委派给事中崔峄负责审理。
然而,在审理过程中,陈执中阳奉阴违,拒绝配合“追取证佐”,相关人证也“皆留不遣”,理由是“不欲枝蔓多人”,使得案件真相无法查明。崔峄则顺水推舟,声称是陈执中因迎儿出言不逊,顶撞自己,一气之下不慎将其打死,并非张氏所为,“颇左右(陈)执中”。此案的审理就此结束,陈执中投桃报李,不久就委任崔峄为庆州知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一起影响重大的案件就此草草了结,显然难以服众。
四、案件影响:舆论哗然与政治波澜
这起案件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御史中丞孙抃上奏,认为迎儿一案,朝廷多次派官员审理,“狱体之重,未尝有如此者”,但陈执中“务徇私邪,曲为占庇,上昧圣德,下欺僚寀,凡所证逮,悉皆不遣,致使狱官,无由对定,罔然案牍,喑默而罢”,“欺罔悍顽,一至于此!”如果就此草草结案,“如国体何,如朝法何,如公议何,如庙社何,如四方何!”
翰林学士欧阳修、知制诰贾黯也上书请求“议正(陈)执中之过恶,罢其政事”。在大臣们的反对下,宋仁宗被迫收回了外放欧阳修和贾黯的任命。赵抃见宋仁宗百般袒护陈执中,迟迟不作出处理,便再次上书弹劾,要求宋仁宗“早发宸断,正(陈)执中之罪,而罢免之”。但宋仁宗念及陈执中是老臣,曾对国家有功,而且当时打死奴婢并非重罪,因此有意袒护陈执中,将其象征性贬职,很快又加封了更多封号。
五、案件反思:封建制度下的悲剧
陈执中打死婢女案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刑事案件,它更是封建制度下权力、法律与道德冲突的缩影。在封建社会,婢女作为主家的私有财产,没有自由和权利,她们的生命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即使发生了婢女被打死的事件,由于法律的缺失和道德观念的淡薄,凶手往往能够逃脱应有的惩罚。
这起案件也反映出当时司法制度的弊端。在审理过程中,由于陈执中的权力和地位,他能够干扰司法,拒绝配合调查,使得案件真相无法查明。而审理官员为了迎合皇帝和宰相,也做出了偏袒的裁定,这严重损害了司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陈执中打死婢女案是北宋历史上的一起悲剧,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落后。在今天,我们应该从这起案件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法律制度,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