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司马师和司马昭,在权力面前为何没有反目成仇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看一看。
因为司马家的权力继承顺序必须是:司马懿传给嫡长子司马师,而司马师传给弟弟司马昭,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司马懿和司马师都无法反驳。
这时有人就问了,为什么司马师非要把大权传给司马昭?
要是让司马师亲自回答,他只能咬牙切齿地回答:
“因为我没有儿子,四十岁了都没有儿子”。
是的,曹魏时代一个足以比拟曹丕的天才,他居然没有儿子,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从能力的角度来说,其实司马昭和司马师本不存在“大权纠纷”,或许司马昭会被司马懿分配一些权力,也可能是司马师给司马昭分配权力,但“分配权”,只能是在司马懿和司马师手里,司马昭只有被分配权,没有主导权,这一切都因为能力。
可古代的权力传承,并不是只看重能力这么一点,俗话说“江山世家”,这里涉及到一个最原始的原则,那就是“传承”问题,有能力并不代表唯一,还需要有子嗣能够继承大权,如果司马师有儿子,那么司马昭是跟大权无关的,因为继承权,根本来不到司马昭这里。
司马师是司马懿嫡长子,所以司马师是合法的第一继承人,而司马师的子嗣,也是第一继承人,可问题是,司马昭在二十五岁的时候生下嫡长子司马炎,司马昭却没有生下过孩子,一直到公元249年高平陵政变发生、司马家夺取了曹魏的朝政大权后,司马师都没有生下儿子,此时的司马炎都已经十三岁了,司马家未来的“传承脉络”显而易见。
即便司马懿看好司马师,能“创造奇迹”,可问题是,未来司马师的小儿子能斗得过司马炎吗,更别说司马昭还有好几个儿子,于是乎,悲观的司马师只能接受一个事实,在司马懿把大权交给他后,他的下一任继承人,只能是司马昭,司马昭不需要别的特长,他光是有儿子这一点,就足以传承大权。
这便是能力之外的第二重要因素,“血脉传承”。
司马懿一生的儿子是不少的,生下了九个之多,而司马懿的“嫡子”只有三个,便是和嫡妻张春华所生的三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干。
另外的六个儿子,都是和妾室所生。
与伏夫人所生的四个儿子:司马亮、司马伷、司马骏、司马京。
与柏夫人所生一个儿子:司马伦。
与张夫人所生一个儿子:司马肜(rong)。
其实司马懿的这些儿子们,总体来说都还是很有能力的,西晋的八王之乱,就有其中几个的参与,比如司马伦、司马亮,可在嫡子面前,一切都是虚妄,更别说司马师年龄最大,受重视和培养的程度最重,这不是其他的几个庶子能比的。
司马师很厉害,他是一个智商、心情、才华都远超同时期司马懿的人,司马师当年在洛阳被人拿来和夏侯玄、何晏并列,因为司马师才思敏捷,文章诗作非凡,这让司马师在进入政坛前,就有了很高的知名度。
但你以为说他有才华就是个“优雅公子”的形象了?
那就是太过乐观了,他是个十成十的狠人、歹毒之人。
司马师有妻子,妻子名为夏侯徽,是夏侯玄胞妹,夏侯徽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女子,她跟司马师的夫妻生活十分令人羡艳,司马师做什么事情,夏侯徽都会从旁协助,可谓是夫唱妇随,而两人也生有五个女儿,从正常的角度来说,司马师与夏侯徽肯定是很相爱的。
可在背后,谁知道司马师“厌恶”夏侯徽,还下毒毒杀了她。
后知帝非魏之纯臣,而后既魏氏之甥,帝深忌之。青龙二年,遂以鸩崩,时年二十四,葬峻平陵。
表面的恩恩爱爱,夫妻情深,都难以消去司马师在内心中对夏侯徽的抵触,因为夏侯徽看出来了,司马师内心“反魏”,他根本就不是曹魏的忠臣,而夏侯徽,她是夏侯家人,而夏侯家,就是曹魏的一支外戚家族,所以司马师,便在青龙二年(234年),下毒害死了夏侯徽。
此等心性,谁人不怕?
这种做法跟司马懿、张春华夫妇那是一脉相承的,当年司马懿为了躲避曹操征召,装病在家,可有一回不小心在一个侍女面前暴露了自己根本没病的事情,于是为了保密,张春华设计杀害了这个侍女,这种狠毒,不是一般人能有的,而司马师确实继承了母亲的“特点”。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司马家人很排外,喜怒更是无常,但这还不是司马师的“高光”时刻,司马师第一次向曹魏众人“展示”自己的城府,还是在高平陵政变的时候。
在高平陵政变之前,司马家以司马懿为首的实权派被大将军曹爽百般打压,司马懿又开始了“装病”的生活,而司马师对之泰然,比他的父亲更佳镇定,可能感到愤懑的,只有司马昭,而司马昭不知道的是,他根本就不知道父亲和兄长在计划什么。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根据朝廷的惯例,皇帝曹芳要去高平陵给曹叡扫墓,而带队去的,正是曹爽和一众曹家的实权派。
这是一个洛阳“空虚”的机会,司马懿和司马师便在曹芳和曹爽前往高平陵的前夜,开始了政变的最终敲定:
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
即便是史书的记载,都丝毫没有提到司马昭有参与其中,更别说当时还只是十几岁的司马炎了,所以这里有一个很明确的信息,那就是司马昭根本不在司马家的“核心决策层”,最起码司马师还在的时候,司马懿就不需要和司马昭商量什么,最重要的是,司马昭得知第二天要政变,竟然难以入眠,而司马师则是毫无影响:
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可这却还不是最让人感到惊惧的,到了第二天政变开始的时候,司马懿暗中联络的“内应”纷纷叛变,不论是城门守卫将领还是军营将领,纷纷夺过大权,而负责镇压洛阳的,正是司马师,司马师从洛阳的街头忽然集结了“三千死士”,这是连司马懿都不知道的事情。
三千人的死士,一直“潜伏”在洛阳街头,这种手段怎么可能不让人感到害怕,就算曹爽没有去高平陵,按照司马师的手段,曹爽就能防得住司马师的“谋算”?
所以在政变之后,司马懿确定一个事实,他这个大儿子,已经超越他了,而司马昭更是明白一个道理,他根本没资格跟他的大哥争,反正司马师已经四十岁了,没有儿子,以后大权只能传给他,但是如果他要忤逆他大哥,那他们还有好几个兄弟呢,司马师根本不怕换人。
不过司马昭也不是没有“表示”的,他非常精明,为了不让司马师生出“不满”情绪,司马昭将自己最出色的儿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这就等于给司马师安了一颗心,告诉司马师绝对不会“绝嗣”。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攸被过继给了司马师。
才望出武帝之右,宣帝每器之。景帝无子,命攸为嗣。——《晋书》
司马攸作为司马昭的次子,能力和心情都超越了司马炎,是司马昭最得意的儿子,而司马昭把这个儿子让给了司马师,改口把大伯换成父亲,那么司马昭这样做究竟是为了讨好司马师还是更名正言顺地“拿权”,这完全取决于如何去看待司马昭。
从讨好的角度来说,司马昭这一招确实有效,司马师之所以对夏侯徽如此“绝情”,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夏侯徽没生出儿子,所以别看司马师心情毒辣,他内心还是很渴望儿子的,而司马昭把自己最得意的儿子过继给了他,他肯定是欢喜的,跟司马昭之间的关系也只能是更好。
从拿权的角度来说,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但他本质上还是司马昭的儿子,以后不管是司马师早逝还是司马昭早逝,司马攸都能成为司马昭的一道“保险”,能够继承大权,其实司马昭并不是很在意自己能不能改朝换代,比如他最后把机会留给儿子司马炎,就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司马昭的能力并不算突出,但他身上有一个特点很珍贵,那就是有自知之明,也绝不内讧,更服从大哥的管理。
其实很多兄弟反目成仇,本质上还是因为大哥的“威严”挫伤弟弟“尊严”,因此怀恨在心,便时时刻刻想要夺权,但是司马昭没有这种毛病,嘉平四年(252年),司马师有意扶起司马昭,于是便让司马昭担任都督,率领三路大军攻伐东吴,只要司马昭功成,那么就会有声望“继承”司马家大权。
此战乃著名的“东兴之战”。
可结果怎么着,司马师有心给机会司马昭表现,而司马昭却给了司马师一个大大的惊喜。
因为司马昭的指挥判断失当,被吴军的冲杀打乱了阵脚,魏军在接触的那一刻就被冲散,众人只能逃窜,而逃窜的时候挤断了浮桥,魏军几乎都落入了水中,比如魏军的前锋韩综、乐安太守桓嘉都被是丧生在水中,经此一役,魏军元气大伤,伤亡数万,吓得司马昭出了一身冷汗。
而司马昭第一时间召开幕僚开会,想要推卸责任,谁知道却被自己的司马王仪打脸:
东关之役,帝问于众曰:“近曰之事,谁任其咎?”仪对曰:“责在元帅。”帝怒曰:“司马欲委罪于孤邪!”遂引出斩之。
当司马昭想要找个人“背锅”的时候,王仪立即告诉他,这战能打输,就是因为你司马昭的原因,司马昭一听王仪的“定责”立即脸色大变,让人把王仪拉出去斩了。
可见司马昭根本没什么担当,就算有能力,但肯定不多,他的威望和司马师根本就无法比,司马昭的作为,也不像是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野心家。
反观司马师东兴之战后的表现,就能看出两兄弟的格局不同。
在朝会时,有人提出要将东兴之战的几路将领“追责”,而司马师则出面表示这是他一个人的错,因为有人劝诫司马师不要用兵,司马师不听,这相当于司马师把责任都揽下来了,除此之外,司马师也把司马昭革职、削爵,司马昭对此也毫无怨言:
朝议欲贬黜诸将,大将军师曰:“我不听公休,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师弟安东将军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而已。
就拿威望和人心来说,司马昭又有什么资格和司马师斗,司马昭做事格局太小,司马师眼光很高,知道怎么拉拢人心,包括司马昭,他都愿意听从大哥的安排,因为他知道他真的不是这块料。
但要说司马昭在后来有没有一些“小心思”,没人说得准。
司马师之所以在正元二年(255年)去世,乃是因为司马师在平定毌丘俭和文钦叛乱的过程中,被文钦之子文鸯带人“冲营”以造成严重的惊吓,当时司马师刚把眼睛的“目瘤”清除出来,眼部很不稳定,被文鸯这一次偷袭吓到了之后,司马师疼痛不已,后来活活痛死了。
所以严格来说,文鸯就是司马师死亡的“罪魁祸首”,司马昭也理应把文鸯杀死给司马师报仇才对,但是司马昭却不是这样做,他反而还招降文鸯,封了文鸯一个关内侯,这种“待遇”和文鸯所做的事情简直是格格不入,而司马昭到底怎么想的,无人可知。
有人说文鸯冲司马师的营,背后的指使者就是司马昭,但这个说法也只是臆测,并没有事实支撑,只不过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昭确实是最大的利益获得者,司马家的大权正式落到了司马昭的手中。
从高平陵政变之后司马家获得大权开始,再到司马懿去世、司马师去世,这前后也才不过六年的时间,司马昭从六年前那个听闻政变还彻夜难眠的“小白”,成为一个“掌权者”,这六年的时间也只是堪堪足够罢了。
因此,司马师无子、短寿这才是司马昭没和他爆发冲突的一个大原因,因为根本来不及,两人甚至兄友弟恭还没演完,司马师就撒手人寰了,这一系列的阴差阳错,竟然司马家在建立晋王朝之前,都没有发生内部消耗的斗争事件。
要不怎么说,司马家得天下是有其道理的,只不过晋朝建立后,这种“幸运”就彻底没了,一家子斗个你死我活,最终连累整个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