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河津,生于公元649年,卒于676年,诗文俱佳,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少年英才,出身显赫,祖上几代都是天下闻名的名士: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号文中子,据说十五岁时就能当别人的老师,门生遍天下,贞观年间的房玄龄、杜如晦等宰相都曾在他门下游学受教;伯祖父王度,以《古镜记》名传后世,开唐传奇之先河;叔祖王绩,号东皋子,是十一岁时就名动京城的“神童仙子”,他喜好田园风情,将五言律诗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那首著名的《野望》就是他的代表作。王勃的父亲也非常厉害,是当朝的太常博士,兄长则是20岁就进士及第的青年俊杰。由此可见,王勃一家子,都是高学历高智商的知识分子。
显赫的家世并没有让王勃养成慵懒懈怠的纨绔习性,相反,诗书传家的浸染让王勃从小就展现出不逊先人的聪慧。据记载,王勃六岁就能作诗,且构思巧妙,九岁时就能对颜师古注解的《汉书》进行解读和勘误。这样的年纪对于一般的孩子,正是无忧无虑的时候,而王勃却已经开始从典籍中汲取营养,滋润着少年壮志。
等到他15岁的时候,已经可以向当时的宰相上书,表达自己的志向。而他在自荐书中所展现的博学与华彩,也让宰相刘祥道十分惊讶,立即向朝廷举荐了王勃,认为王勃才情惊艳,应当重用。有了宰相的举荐,王勃得以在皇帝面前展现才学,后来又进士及第,最终被朝廷授予官职。此时的王勃,不过17岁,少年得志意气风发。
顺风顺水的人生让王勃懒得去体察俗吏的感受,英才绝伦的天赋也让他对于人心的幽微缺乏警惕。唐朝的贵族大多爱马,喜好以马球、相扑、斗鸡等游戏来打发时光。各位王公之间的球队较量十分激烈,雄鸡对抗也玩儿得不亦乐乎。
王勃因为才名显著,被沛王请入王府,沛王和英王虽是兄弟,却也是斗鸡场上的一对冤家,王勃为了帮助沛王,大笔一挥,创作了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文章引经据典的声讨了英王的斗鸡,大大彰显了沛王斗鸡的正直英勇。也许是少年人的调皮,也许是诗文者的技痒,这篇文章虽然只是闲极无聊的文字游戏,却被宫内人争相传抄。
一来二去,就传到了唐高宗李治的书案上。李治看到这篇文章十分不悦,认为王勃行为轻浮,文章中一些血腥的描绘,又勾起了他父辈时皇室相残的不快记忆,于是高宗一怒之下,以挑拨兄弟感情为由,把王勃逐出了沛王府。
一篇游戏文字,断送了王勃似锦的前程。也将这位云端之上才子,打落尘埃。失意落寞的王勃开始远赴巴蜀,漫无目的的游历。那是一段自由自在的日子,登高远眺,追慕武侯;放旷诗酒,驰情文场。三年后,王勃得到了一个地方参军的小官职,平日里研究研究医术草药,生活倒也闲适。
可惜没多久,他就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二次重要打击,他被怀疑杀了人。官府指控王勃私藏了一个被追捕的逃犯,后来因为担心走漏风声,就将这人杀人灭口了。王勃因此被判死刑,恰逢大赦才绝地逢生。
其实这个案子中疑点很多,不少地方前后矛盾。对此,新旧《唐书》都这样记述,说他“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正史这样记载,那么王勃很有可能是因为他恃才傲物的性格得罪了不少同僚,因此被设计陷害。
经过了这次打击,王勃似乎对于生命和自我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体会。他逐渐放弃了在官场打拼的念头,转而开始专注于诗文的世界。王勃的很多作品都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