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蜀汉的暮色中,当魏军铁骑踏破剑阁天险,当成都城头飘起降旗,一位年逾六旬的老将仍挥刀砍向石头发泄愤懑——他便是姜维,蜀汉历史上最后一位以血肉之躯践行“兴复汉室”理想的猛将。这位天水降将用一生诠释了何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命运轨迹与蜀汉国运紧密交织,成为三国后期最悲壮的注脚。
一、从降将到栋梁:姜维的崛起之路
姜维(202年—264年)出身天水士族,其父姜冏曾任天水郡功曹,因抵御羌戎叛乱战死沙场。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首次北伐时,姜维因被上司猜忌而被迫投降,时年仅26岁。诸葛亮对这位“凉州上士”极为赏识,评价其“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并迅速将其提拔为仓曹掾、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
在诸葛亮身边,姜维完成了从地方将领到战略家的蜕变。他不仅参与制定北伐方略,更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以“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计谋,成功掩护蜀军撤退。此后,姜维逐步接管蜀汉军权,成为诸葛亮北伐遗志的唯一继承者。
二、十一伐中原:以弱抗强的战略博弈
费祎死后,姜维终于获得北伐自主权。从253年至263年的十年间,他先后发动十一次大规模北伐,其战略意图涵盖:
控制陇西:通过拉拢羌胡部落,切断曹魏与凉州的联系,形成战略缓冲区。
消耗魏国国力:以小规模战役迫使魏军长途奔袭,利用蜀道艰险消耗敌军补给。
寻找战机:在洮西之战中,姜维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斩首数万,迫使曹魏紧急调遣邓艾、陈泰等名将增援。
然而,蜀汉“国小民疲”的先天劣势逐渐显现。段谷之战中,因友军失期,姜维被邓艾击败,死伤惨重,朝野反对北伐的声音达到顶峰。宦官黄皓甚至欲废黜姜维,改立右将军阎宇,迫使姜维避祸沓中屯田。
三、剑阁绝唱:一人抵挡千军万马
景耀六年(263年),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姜维敏锐察觉魏军动向,上表刘禅请求派遣张翼、廖化驻守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但黄皓以鬼神之说蒙蔽刘禅,导致蜀汉错失最佳防御时机。
当邓艾偷渡阴平小道直逼成都时,姜维正率军在剑阁与钟会十万大军对峙。他以“重门之围”战术构筑防线,使钟会久攻不下,粮草耗尽,甚至萌生退意。然而,诸葛瞻在绵竹战败身亡的消息传来,刘禅开城投降,并敕令姜维投降。史载姜维军士“皆拔刀斫石”,其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四、离间双杀:以死换魏国两员大将
即便在投降钟会后,姜维仍未放弃复国理想。他敏锐察觉钟会的野心,遂劝说其诛杀魏将,准备利用钟会割据蜀地自立的机会恢复汉室。钟会陷害邓艾后,姜维又怂恿其处决魏军将领,但因钟会迟疑导致消息泄露。
景元五年(264年)三月三日,魏军发动兵变,钟会、姜维死于乱军之中。姜维虽未能实现复国大计,却成功离间魏国两大名将——邓艾在押解途中被田续杀害,钟会则因谋反罪身死道消。司马昭在得知邓艾死讯后,曾感叹:“姜维一计,害我两员大将!”
五、历史评价:忠勇与争议的交织
后世对姜维的评价充满矛盾:
正面赞誉:陈寿在《三国志》中称其“粗有文武,志存忠复”;王夫之评价他“以孤军抗曹魏三十年,虽败犹荣”;毛泽东在读《三国志》时批注:“姜维志大,才不副志。”
争议焦点:部分史家认为姜维穷兵黩武,加速了蜀汉灭亡。但现代研究指出,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力差距,姜维的北伐实为以攻代守的无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