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9年,曹魏政坛发生了一场震动朝野的政变——高平陵之变。权臣曹爽在陪同幼帝曹芳祭扫明帝陵墓时,被太傅司马懿以“清君侧”之名发动政变,最终被诛灭三族。这场政变不仅终结了曹爽的权臣生涯,更彻底改变了曹魏的政治格局。然而,一个关键问题随之浮现:曹爽死后,曹魏的皇位究竟由谁继承?
一、高平陵之变:曹爽的权力崩塌与皇位传承的无关性
曹爽的败亡,本质是曹魏宗室与世家大族权力博弈的结局。作为曹真之子,曹爽凭借宗室身份和父亲遗泽,在魏明帝曹叡临终时被任命为首席辅政大臣,与司马懿共同执掌朝政。然而,他任用私人、专权乱政,甚至软禁郭太后、意图篡位,最终引发司马懿的反击。
政变中,司马懿以太后名义罢免曹爽大将军职务,随后以“谋反”罪名屠灭其三族。但需明确的是,曹爽的死亡并未直接导致皇位更迭。他虽是辅政大臣,却从未称帝,其权力源于对幼帝曹芳的操控。因此,曹爽之死仅意味着司马懿取代其成为曹魏实际掌权者,而皇位传承问题仍需回归曹魏宗法体系。
二、曹芳的合法性:幼帝的延续与司马氏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芳的皇位继承,早在高平陵之变前便已确立。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病危时,立年仅8岁的曹芳为太子,并嘱托曹爽、司马懿共同辅政。曹芳即位后,改元正始,尊郭皇后为皇太后,成为曹魏第四位皇帝。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虽掌控朝政,但并未废黜曹芳。相反,他继续以“太傅”身份辅佐幼帝,通过挟持曹芳来维持政权合法性。这种策略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如出一辙:司马懿深知,直接篡位易引发天下反抗,而保留曹芳的皇帝名号,则能以“清君侧”为名行专权之实。
三、曹魏皇位的传承逻辑:宗法制度下的必然选择
曹魏皇位的传承,严格遵循“父死子继”的宗法原则。自曹丕篡汉建立魏国以来,皇位始终在曹氏子孙中传递:
曹丕(220-226年在位)→ 曹叡(226-239年在位)→ 曹芳(239-254年在位)
曹芳的继位,既是曹叡的遗命,也是曹魏宗室内部的共识。即便曹爽专权期间,也未敢挑战曹芳的皇位合法性,仅通过软禁郭太后、排挤司马懿等手段巩固权力。
司马懿掌权后,同样遵循这一逻辑。他虽铲除曹爽势力,却未动摇曹芳的皇位,反而通过控制幼帝来巩固自身地位。直至曹芳成年后试图夺权,司马师才将其废黜,改立曹髦为帝。但这一举动已属司马氏篡魏的过渡阶段,与曹爽之死无直接关联。
四、历史真相的澄清:曹爽之死与皇位继承的无关性
部分历史爱好者可能误以为曹爽之死导致皇位更迭,这一误解源于对曹爽权臣身份的过度解读。事实上,曹爽从未称帝,其权力完全依附于曹芳的皇位。司马懿政变的目标是夺取辅政大权,而非改朝换代。因此,曹爽死后,曹魏的皇位仍由曹芳继承,直至司马氏逐步篡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