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宋朝

韩亿:北宋谏议大夫的治世之道与家风传承

作者:Marshall2025-10-21      来源:爱上历史

宋真宗、仁宗两朝,有一位以刚直不阿、治家严明著称的名臣——韩亿。他出身真定灵寿(今河北灵寿),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自咸平五年(1002年)登进士第起,历任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等要职,最终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其仕途跨越四十年,以清廉务实、善断疑案闻名,更以严苛家教培养出“一门三宰相”的传奇家族。

一、仕途沉浮:从州县能吏到中枢重臣

韩亿的仕途始于地方治理。初任亳州永城县知县时,他便以“善断疑案”闻名,其他州县无法决断的诉讼,常由郡守委托他审理。景德二年(1005年),他通判陈、郓、许三州,适逢陈州洪水泛滥,需修筑堤防耗资数万,韩亿坚持“不增百姓赋税”,通过调配官仓存粮完成工程,展现了其民生为本的执政理念。

进入中枢后,韩亿的刚直性格更为凸显。天圣三年(1025年),他任大理寺丞时,严查宰相王钦若受贿案,终使涉案官员吴植被除名;景祐二年(1035年),他以尚书工部侍郎身份同知枢密院事,针对北宋“重文轻武”的积弊,提出“武臣当习军事”,并促成仁宗亲纂《神武秘略》以训边将。在处理西夏问题时,他主张“以威慑代赏赐”,反对无原则加封唃厮啰,体现了其务实的外交策略。

然而,韩亿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景祐三年(1036年),因谏官韩琦弹劾其子韩综“自请兄长接任官职”,韩亿与宰相王随同被罢官。但他始终以“公心处事”自勉,庆历二年(1042年)致仕前,仍被召为资政殿学士,足见朝廷对其能力的认可。

二、刚直与权变:外交场上的智慧博弈

韩亿的外交才能,在其出使契丹时展现得淋漓尽致。景祐年间,他以龙图阁待制身份赴契丹,副使(章献太后姻亲)擅自向契丹主承诺“南北永好”,契丹主质问韩亿时,他从容答道:“本朝每遣使者,太后必诫以‘不倚北朝’,此乃告诫之辞,非依赖之意。”此言既挽回了副使失言之过,又维护了宋朝尊严,契丹主听后赞其“恩惠两国”。

在处理民族关系时,韩亿亦显权变之能。针对李元昊使臣频繁出入民间的问题,他建议“建馆舍以礼待之,官府主贸以约束之”,既保持了外交礼仪,又防范了间谍渗透。这种“刚柔并济”的策略,为北宋边疆稳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家风严明:八子三宰相的传奇

韩亿的治家之道,堪称北宋士族的典范。他“治家严饬,虽燕居未尝惰容”,常告诫子孙:“穷通有命,不可不择手段求福禄。”其严苛家教下,八子皆登进士,其中三人位至宰辅:

韩绛(第三子):熙宁三年(1070年)任参知政事,后接替王安石推行变法,封康国公;

韩缜(第六子):哲宗朝任尚书右仆射,以“严苛”著称,时人戏称“宁逢乳虎,莫逢玉汝”;

韩维(第五子):与王安石、司马光交好,官至门下侍郎,后因反对新法被贬。

韩亿教子以“公心”为本。一次,次子韩综任西京通判时省亲,席间韩亿突问其“西京疑狱详情”,韩综答不上来,韩亿怒斥:“汝食厚禄而不知政,何颜报国!”欲持杖责打,众宾客力劝方罢。此事被时人传为家法严明的佳话,苏轼曾赞其“家法之严,所以多贤子孙”。

四、历史评价:清流名臣的典范意义

韩亿去世后,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忠献”(一作“忠宪”)。《宋史》称其“性方重,知人善任”,《东都事略》则赞其“治民如家,临事无惧”。他的一生,既展现了北宋文臣“以直道事君”的风骨,也体现了士族家庭“诗书传家”的智慧。

宋真宗

上一个: 秦桧为什么要害死岳飞,如果没有秦桧,岳飞会死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