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历史解密

上海租界是怎样一步步成为“国中之国”的

作者:Marshall2022-05-24      来源:爱上历史

“十里洋场一朝梦、梦回千里忆上海”,十里洋场是专指开埠后,由于洋人的到来和活动而形成的梦幻的“租界上海”。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国人都知道,西方国家在中国各地划分的租界俨然是一个“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那么上海的租界独立状态是通过怎样的过程确立的呢?

1845年,上海被迫开埠后的第三年,时任上海道台的宫慕久与首任英国领事巴富尔经过多次协商后,签订《土地章程》(第一次),规定将沿黄浦江周围约0.5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定为租界,作为英国商人的居留地。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土地章程》实质上是为了限制外国人活动范围,实行所谓的“华洋分居”原则。

英租界设立后,1848年和1849年,美租界和法租界相继设立在英租界的北边界吴淞江对岸的虹口一带,以及南边界洋泾浜的对岸。这三个先后设立的租界,成为上海租界的原型。此时的租界虽然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但根本上仍处于清政府的管辖下。

导致“华洋分居”原则的崩溃和租界性质变换的事件,是1853年9月在上海爆发的秘密结社“小刀会”的武装起义事件。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达一年半之久,大量难民涌入临近的租界中,“华洋分居”变为了“华洋杂居”的局面。

1854年7月,时任英国领事的阿礼国以为了应对新局面为由,与美、法领事进行协商沟通,对清政府采取先斩后奏的形式,单方面修改了《第一次土地章程》,公布《第二次土地章程》。该章程包含承认1848年协议的英租界的新边界、默许中国人在租借内居住、设置“巡捕”等内容。

但其中最重要的条款当属由三国领事召集相当于市议会的“租地人会议”、设置工部局作为执行机关两项。特别是工部局,几乎被赋予了“市政府”的职能。工部局的成立,租借几乎可以说是完全脱离了中国政府的管辖,开始了“自治”的进程。

1862年,以太平天国进攻上海为契机,租界迎来了更大的改变。为防备太平天国的进攻、加强租界整体的防卫,1863年9月,英、美租借在工部局的名义下正式合并,改名为外国租界。法租界方面对以英国为主导的租界运作亦从不满变得失去信心,在1862年5月,从统一的行政中脱离出来,设立了独立的行政机构——公董局。

面对在“自治权”方面记录仍较为模糊的《第二次土地章程》,租界当局于1869年再次单方面的修改并公布了《第三次土地章程》,新章程中,将原来的租地人会议扩大为纳税外人会议,赋予其审议租界预算、选举工部局董事会(市参事会)等权限,使其完全拥有了市议会的职能。

与此同时,加强工部局的权限,将各种权限分担给各委员会,赋予工部局作为市政府的所有职能,在其下面,设置了警务处、卫生处、教育处、财务处等与市政有关的机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系统。

在稍早于《第三次土地章程》公布前,工部局于同年4月颁布了《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规定了居住于租界的中国人的审判权的司法规定。对于租界中国人的审判需由上海道台派遣的“同知”在设置于租界的“公审公廨”进行,若当事人一方是外国人或外国人雇佣的中国人,则必须与领事或领事认定的陪审官一起审议。

就这样,两个新《章程》颁布后,虽然在司法权上残留了一些模糊的味道,但在立法和行政领域内,可以说租界以完整的形态建立了一个“独立王国”。

上一个: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个: 英国为什么阻止法国大革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