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明朝

明朝三杨之一的杨荣,在王振擅权时,为何会退步?杨荣当初怎么想的?

作者:时间轴2021-05-11      来源:爱上历史

大家好,说起杨荣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明朝三杨之一的杨荣,在王振擅权时,为何会退步?杨荣当初怎么想的?他的正直呢?明朝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年仅九岁的皇长子朱祁镇继位,是为明英宗。虽然皇帝年幼,但内有太皇太后张氏,外有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辅佐,明朝仍然是一片政通人和的景象。然而,随着明英宗的成长,宦官王振逐渐擅权,三位辅政大臣逐渐被冷落。王振为了大权独揽,一度劝他们退休致仕。

在明朝历史上,杨士奇、杨荣、杨溥堪称“最强内阁”。这三人都历经朱棣(永乐)、朱高炽(洪熙)、朱瞻基(宣德)、朱祁镇(正统)四朝,他们相互配合,整顿吏治、关爱民生、发展经济,让明朝的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三杨”中,杨士奇是江西吉安人,被称为“西杨”;杨荣是福建人,被称为“东杨”;杨溥是湖北石首人,被称为“南杨”。若论治国理政的能力,“三杨”水平相当,但若论智慧,“东杨”杨荣才是他们的头脑担当。

明代史学家王世贞曾评价杨荣:“荣为相,以才敏见知,上当大系未决者,取片言信……一时之捷臣也。”

也就是说,杨荣最大的特点是思维敏捷,智谋过人。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建文四年,朱棣攻入南京,解缙等人都在路边跪拜朱棣,唯有杨荣想到了一个出人头地的办法,他等朱棣经过自己身边时,突然对朱棣说:“燕王殿下,你是先进城登基呢?还是先出城拜谒太祖陵呢?”

这句话,让朱棣恍然大悟,他本就借着太祖遗诏的名义起兵“靖难”,如今攻下南京,第一步肯定要去拜谒朱元璋陵墓,哪能急着入城呢?就这样,杨荣让朱棣记住了自己。等到朱棣登基后,杨荣立即被选入文渊阁,成为朱棣首批7人内阁中的一员。

在永乐年间,杨荣贡献颇大,特别是军事方面,杨荣总能料事如神,朱棣多次御驾亲征,必带杨荣同往。朱棣召见其他内阁成员,都直呼其名,唯独召见杨荣时,称他是“杨学士”。

第二个例子: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第五次北征的途中驾崩。当时外有强敌,内部诸位皇子蠢蠢欲动。太子朱高炽并不在军中,朱棣的突然驾崩,让杨士奇、金幼孜等大臣惊慌失措,最终杨荣定下一个策略,收集军中所有的锡器,将朱棣的尸体包裹其中,防止腐烂。然后一日三餐照常供应,装作朱棣还活着的样子。然后杨荣偷偷脱离大部队,星夜回京通知太子朱高炽,最终朱高炽顺利即位,让明朝皇权平稳过渡。

从以上两个例子,能看出杨荣在应对紧急情况时,总能以长远的眼光,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因此,作为“三杨”之首的杨士奇曾感叹曰:

杨荣良谋百出,为人正直,而且行事果断,我们的能力远不及他。(《明史》原文:杨荣嘉谋谠议,行在果断,臣等不及。)

杨士奇或许有谦虚的成分,但在深谋远虑方面,杨士奇的确有不如杨荣的地方。例如,面对宦官王振,杨士奇和杨荣的选择就不一样。

明朝出名的宦官有很多,但王振被称为“明朝第一位专权的宦官”。算起来,刘瑾、汪直、魏忠贤这些权倾朝野的宦官都是王振的“后辈”。王振本是一位落第秀才,熟读诗书,只可惜科举之路太过艰难,他自愿入宫成为太监。因为他为人聪慧,被明宣宗安排在太子朱祁镇身边,后来朱祁镇登基,王振便仗着朱祁镇的信任,权势日益扩大。王振放眼朝堂之上,能够制衡自己的人只有“三杨”,因此,他屡次向明英宗建议,说三杨年迈,应该早点回乡致仕。三杨对王振也是恨之入骨,无奈王振有明英宗庇护,内阁大臣们也束手无策。

《智囊全集》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王振为了劝“三杨”退休,亲自来到内阁,对杨士奇、杨荣和杨溥等内阁成员说:

“朝廷事亏三杨先生,然三公亦高年倦勤矣。其后当如何?”(《智囊全集》)

王振的话,表面上的意思是说:三位杨先生对朝廷鞠躬尽瘁,但你们年纪大了,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考虑过自己的未来呢?

其实,王振这句话赤裸裸地威胁,他的意思是:你们三个虽然是朝廷重臣,但终有一天会老去,而我(王振)还年轻,你们不如早点退休,我可以放你们一马。

杨士奇身为内阁首辅,哪里肯对一个宦官服软,杨士奇义正言辞地对王振是说:

“我虽然年迈,但当为朝廷鞠躬尽瘁,死后而已。不累死在任上,怎敢回乡呢?”

杨士奇的意思很明显:你让我退休,我偏不退休,我要和你这宦官抗争到底!

内阁中,上有阁老,下有各个层级的官员,大家听了杨士奇的话后,都非常振奋,纷纷声援杨士奇,表示要和王振斗争到底,绝不妥协。包括杨溥等人,也是如此。但唯有一个人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这个人就是杨荣。

等大家平静之后,杨荣对王振说:“先生休如此说,吾辈衰残,无以效力,行当择后生可任者以报圣恩耳。”(《智囊全集》)

杨荣的意思是说:你(王振)说得对,我们已经老了,无法再为朝廷效力了,我们应该早点退休,挑选几个年轻人上位,以报答朝廷的恩德。

王振一听,还是“东杨”识趣嘛,你们这帮老家伙早点退休,让年轻人上位,对大家都好。

杨士奇等人本来打算和王振对抗到底,看到杨荣主动让步,心中非常不解。等王振走后,杨士奇、杨溥等人问杨荣:“你怎么能向王振妥协呢?”

杨荣解释道:“以王振的实力,他想要某人入阁,我们是没有办法阻止的。我看似让步,实际上以退为进,借机推荐我们阵营的年轻人先入阁,继续和王振抗争。”

杨士奇等人听完后,觉得还是杨荣深谋远虑。第二天,杨荣便上奏推荐曹鼐、苗衷、陈循、高谷四人,王振急着让“三杨”退休,立即劝明英宗同意杨荣的奏请。就这样,杨荣借王振之口,把一批正直、勇敢的年轻官员安排到了重要的位置,为身后之事做出打算,可谓老谋深算。因此,后人得知杨荣的用意后,感叹曰:杨荣真聪明!为了便于大家理解这个故事,冯梦龙在《智囊全集》这么说:

一个谏官,若想弹劾当政的大臣,首先要考虑的是有没有人能接替这个大臣的职位,接替职位的人是否比之前的人更贤明。否则,只顾一味弹劾,换另一个奸臣上位,对国家没有任何益处。同理,一个大臣若要退休,他也要看身后有没有贤明的人接班,否则,他退休后,有损国家利益,就十分不妥当。杨荣作为“三杨”的头脑担当,面对王振的威胁,他做出了最深谋远虑的选择,这就是杨荣的智慧之处。

杨荣 王振

上一个: 明朝著名名臣“三杨”之“东杨”——杨荣生平介绍

明朝“三杨”
“三杨”指的是谁呢?说的是明朝杨士奇、杨荣、杨溥。明代台阁体诗文三位杨姓代表人物。三人均历仕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先后位至台阁重臣,正统时加大学士衔辅政,人称“三杨”。杨士奇时人称之为“西杨”。“南杨”-杨溥,“东杨”-杨荣。“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因为前者姓名都是两个字,後者是三个字,读起来顺口,所以杨士奇排在了最後。但是三杨之首,就非杨士奇莫属。三杨的命运如此相似,都姓杨,都是南方人,都与大明帝国同生共死,都辅佐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位皇帝,面对着永乐盛世,仁宣之治,辅佐幼主登极,面对太监王振专权,排挤贤良,搞乱朝政,然而自己已经年老体衰,无力回天,最後气得辞官还乡。
时间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