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司马懿以“隐忍大师”的形象载入史册。他辅佐曹魏四代君主,前期以勤勉忠诚著称,却在晚年发动高平陵政变,彻底颠覆曹魏政权。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权力博弈、人性欲望与时代变局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曹操时代:锋芒初露与自我保全
司马懿初入仕途时,对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持保留态度,甚至以“风痹病”为由拒绝征召。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强征其入府,司马懿不得不接受现实。此时的他,在曹操眼中是“狼顾之相”的潜在威胁,但尚未具备挑战权威的资本。
在曹操麾下,司马懿以“主簿”身份处理文书,提出“先吴后蜀”的战略建议未被采纳,却因此积累了政务经验。他深知曹操的猜忌,始终保持低调,甚至在孙权劝进曹操称帝时,选择附和而非反对。这种顺从并非忠心,而是权宜之计——正如《魏略》记载,曹操若真发现其野心,宁可错杀也不会留情。
二、曹丕时代:权力上升期的忠诚表演
曹丕继位后,司马懿迎来转机。他成为曹丕“四友”之一,参与制定《九品中正制》,巩固士族利益。此时的他,虽未掌兵权,却通过政务处理展现才能,逐渐赢得信任。
曹丕对司马懿的“重用”实则暗含制衡:军权始终由曹真、曹休等宗室掌握,司马懿仅负责后勤与战略规划。例如,226年曹丕伐吴时,司马懿留守许昌,而前线指挥权归于曹休。这种安排既利用其才能,又防范其坐大。司马懿对此心知肚明,表面上更加勤勉,甚至在曹丕临终时被指定为辅政大臣之一。
三、曹叡时代:军权在手与野心萌芽
魏明帝曹叡时期,司马懿的权力迎来质变。随着曹真、曹休的去世,他成为唯一能对抗诸葛亮的统帅。231年,司马懿首次独立指挥对蜀战争,虽被诸葛亮压制,却积累了军中威望。
曹叡对司马懿的态度复杂:既依赖其军事才能,又时刻警惕。例如,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建议乘胜灭蜀,曹叡却以“权归有司”为由拒绝,并迅速将其调离前线。但辽东叛乱时,曹叡无人可用,只得命司马懿挂帅。此战胜利后,司马懿在军中的地位彻底确立。
这一时期,司马懿的野心开始显露。据《晋书》记载,青龙二年(234年),其子司马师毒杀妻子夏侯徽,原因竟是“后知帝非魏之纯臣”。尽管此事存在争议,但至少表明司马懿家族已开始为权力更迭做准备。
四、曹芳时代:权力真空下的致命一击
曹叡临终前,将八岁幼子曹芳托付给司马懿与曹爽。这一安排看似平衡,实则埋下祸根:曹爽代表宗室势力,司马懿则象征士族利益。
曹爽掌权后,迅速排挤司马懿,夺其兵权并架空其政务。面对打压,司马懿选择隐忍:他装病蛰伏,暗中联络士族,并秘密训练三千死士。这些死士的培养需数年之功,证明其谋反计划早已启动。
正始十年(249年),高平陵之变爆发。司马懿以“清君侧”为名发动政变,利用曹爽的优柔寡断迅速控制洛阳。此战中,他展现出冷酷的政治手腕:不仅诛杀曹爽三族,还借机清洗异己,彻底掌握军政大权。
五、谋逆之心的本质:权力欲望的终极释放
司马懿的谋逆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权力制衡的失效:曹魏三代君主对司马懿的“用而防之”,使其长期处于权力边缘。当曹爽打破平衡时,司马懿的反抗成为必然。
士族利益的驱动:作为河内司马氏的代表,司马懿需为家族争取更大利益。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使其与士族结成利益共同体,推翻曹魏成为共同目标。
个人野心的膨胀:从拒绝曹操征召到主动发动政变,司马懿的权力欲望随地位提升而不断增长。高平陵之变前,他已通过训练死士、联络士族完成所有准备,只待时机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