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以其卓越的治国才能和开创的“贞观之治”而闻名于世。然而,晚年的唐太宗却逐渐显露出一些“昏庸”的迹象,这引发了后世对其晚年评价的争议。
一、直言不纳,君臣离心
唐太宗早年以善于纳谏著称,他鼓励大臣们直言进谏,甚至不惜以死相谏。然而,到了晚年,唐太宗开始厌倦直言,对进谏的大臣产生反感。例如,直言敢谏的大臣刘洎,最终遭到了唐太宗的打击报复。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更是做出毁灭其墓碑的举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晚年性格的转变。君臣之间的离心离德,成为唐太宗晚年政治生活中的一大遗憾。
二、大兴土木,国力受损
大兴土木是古代皇帝常见的昏庸行为之一。唐太宗晚年也未能幸免,他修建了多座宫殿,如仁寿宫、洛阳宫、飞山宫、玉华宫等,这些工程耗费了大量国力,加重了百姓的负担。特别是他晚年修建的避暑山庄,更是奢侈豪华,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满。大臣们纷纷上书劝谏,但唐太宗却置若罔闻,甚至对劝谏的大臣大发雷霆,治以“谤讪”之罪。
三、追求长生,迷信方术
追求长生不老,是古代皇帝的通病。唐太宗晚年也未能逃脱这一魔咒。他晚年气疾缠身,开始迷信长生不老之术,召集道士炼制仙丹。然而,这些丹药并未能挽救他的生命,反而可能加速了他的死亡。唐太宗的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追求长生不老、乱服丹药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唐太宗晚年还发动了多次对外战争,包括对东突厥、吐谷浑、西域诸国以及高句丽的战争。这些战争虽然对边关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频繁的战争也消耗了大量的国力,加重了百姓的负担。特别是三征辽东的失败,更是让唐太宗的军事威望受到了严重打击。晚年的唐太宗变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这与他早年的治国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五、篡改史书,掩盖过失
唐太宗晚年还试图篡改史书,以掩盖自己的过失。他多次要求史官把《起居注》等史料给他看,并全面介入史官的写作行为。特别是他害怕“玄武门政变”这样的事情在后世留下不好的影响,因此极力要求史官修改相关记载。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史官的传统职责,也损害了历史的真实性。
六、耽于享乐,政事懈怠
唐太宗晚年还变得耽于享乐,政事懈怠。他选了不少美女充斥后宫,包括武则天也是这时候选入后宫的。然而,他选了武则天却很少宠幸她,这更多是为了排场和面子。晚年的唐太宗在政事上变得懈怠,对朝政的关注度大大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唐朝政治的腐败和衰落。